梨园百花竞迎春 多元丰富新意浓

梨园百花竞迎春 多元丰富新意浓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新年之际,2017新年戏曲晚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14个剧目涉及京剧、昆曲、粤剧、壮剧、山东梆子、二人台、淮剧、越调、丝弦、豫剧等剧种。晚会突出表现三大亮点:一是唱腔品种的丰富性,二是主题立意的时代性,三是“人保戏”的传承性。

在舞台的丰富性上,这台晚会犹如一扇门,让观众看到了戏曲艺术的特有魅力。首先,晚会主题突出,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一言以蔽之,弘扬中华文化之美是贯穿晚会的鲜明主题。晚会节目包含京剧、昆曲、壮剧、山东梆子、越调、淮剧等,大小兼顾、南北共美。题材上,既有《状元媒》《冯子材》等古代题材,又有《党的女儿》《喜上喜》等现代戏;有《紫钗记》《杨家将》等传统剧目,又有新编剧目《跑旱船》《小镇》等,音乐之美、程式之美以及器乐之美和脸谱之美等多维度、多层面展现了戏曲的经典与华彩。

主题立意的时代性方面,首先表现在对个体的关注,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抒发。如川北灯戏《跳蹬》,讲述了知县老爷深入乡里,发现百姓无桥过河的困难,进而为民解难、与民同乐的故事,以川剧精致的幽默,观照了当官要为民做主的精神实质。二人台《喜上喜》中,马大娘和女儿杏花相依为命,因害怕女儿出聘自己孤寂,一直阻挠杏花与同村二小的自由恋爱。该剧以诙谐和巧合,在马大娘寿辰之日情节逆转,二小自愿倒插门,“嫁”到马大娘家,大团圆结局可谓俗得真、俗得美、俗得可喜、俗得可信。淮剧《小镇》刚刚荣获文华大奖,是一出接地气的新编现代戏,通过讲述小镇人面对500万元意外之财,经历冒领、谴责和救赎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之贪是万恶之源。越调《老子》通过孔子问礼、老子应答,抒发了老子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党的女儿》是一出红色经典,让我们懂得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珍惜生活、昂扬向前。

戏曲是人的艺术,艺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晚会通过剧目设置,让我们看到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其中,《少儿唱大戏》将《拾玉镯》《珠帘寨》《红灯记》《花木兰》《报灯名》《智取威虎山》唱段进行集锦,展示了戏曲进校园、进课堂的成效。2016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昆曲《紫钗记》通过讲述李益与霍小玉新婚的甜蜜,表现出昆曲艺术的精美与细腻。京剧《状元媒》将经典剧目对爱情之美的描摹刻画得曼妙而真实,艺术的传承也得以弘扬。壮剧《冯子材》的地域特色鲜明,激昂的唱腔和大场面矩阵讴歌了民族英雄冯子材的爱国情怀。粤剧《柳毅传书》也是一出歌颂美好爱情的传统戏,表达了婚姻美满、花好月圆的共同追求,使观众的心灵受到震撼。

晚会虽不长,但并不影响其丰富性和艺术性,通过观演,人们在戏曲之中感受人性之美、智慧之美与哲学之美。晚会的编排也颇具匠心,主持人朱军与周涛5次上场,通过串词对新编剧目如何植根生活热土、聚焦时代热点、讲好中国故事进行提炼。正是这些串联,使14个剧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人在感受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同时,也感受到天地人和与家国情怀。丝弦《杨家将》中佘赛花的故事耳熟能详,以丝弦展现这一经典,体现了导演的独具匠心。京歌《新的长征在路上》以新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在全国各族人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新的长征在路上也在我们脚下,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中,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景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