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四川农民的文化试验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桂花村农民王作平将自家院坝改造成“作平文化大院”,作为全村的文化活动基地如今已近8年了。8年来,他自费投资10余万元。周围村民对他从不理解、看笑话逐渐转变为支持和敬重。

一个四川农民的文化试验

“8年前,村里麻将盛行。”爱好文艺却总是在村里找不着“知音”,王作平迫切地想要做一些事情。

2005年,王作平机缘巧合地参加了丹棱县“廉政文化进农家”活动。他深受触动:“既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为什么不自己来做?”于是,在得知丹棱县将率先在四川农村建设廉政文化大院的消息后,他立即丢下农活,向县纪委申请建立廉政文化大院。“我不要纪委出一分钱,就在自己家里办一个廉政文化室!”王作平说。

王作平首先将自家30平方米的侧屋腾空,粉刷了墙壁;又将约60平方米的土院坝铺筑成了水泥坝子;紧接着购置了电视机、VCD、书架等设备。随后他到纪委抱回了一些廉政文化的书籍;同时,他还订了多种报纸杂志,开办宣传栏。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王作平共收集各种书籍1000本,反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内容的光碟50多张。

王作平告诉记者,整个大院改造进行得如此顺利,全靠家人的支持。由于家庭并不富裕,王作平的妻子在邻县打工,但她将每月的工资全额上交,用于支持丈夫这般看似离谱的“梦想”。“最困难的时候,又赶上孩子上大学,学费都是申请的助学贷款。”王作平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平文化大院”一办就是8年,不管白天黑夜,从不关门,群众随时可以自由进出。

建成后的廉政文化大院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全村村民甚至周边四邻八乡的村民吸引来了。大家到文化大院或看书看报,或看录像看电视,或听王作平的四川方言快板,或摆龙门阵。一到农闲时,大院便人来人往,一片欢声笑语。不仅如此,村民之间发生口角、矛盾,也愿到大院里来讲道理,王作平还因此变成了调解员。在调解的过程中,王作平发觉光建这个平台对村民的凝聚力还是不够,于是萌发了创建一支村文艺队的想法。

原本以为这事儿不难,但真正做起来,王作平才发现“一步一个坑”。首先,村民大多数还是以自己的生产生活为主,统一排练时间非常困难;其次,村民的个人艺术素养参差不齐,培训也是困难重重。

于是,他先根据调查,统计每位村民的作息,将队伍的排练时间调整为每月5日、15日、20日。爱好文艺创作的王作平还发现,村民们对贴在墙上的一条条法规不感冒,而对根据政策法规创作的几首快板很感兴趣,于是王作平又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每天守着电视看新闻,干活也随身携带当天的报纸,一闲下来就翻来看,同时随身带了笔和纸,将想到的句子记在本子上,晚上再仔细琢磨、整理,把最新的政策法规编成快板供大家在娱乐中学习。

“我和队员们一起对作品进行讨论修改,这个过程既是相互学习,也让大家更深入理解了国家政策。”现如今,王作平和他的队伍拿着自己的快板作品走村串户,活跃在邻村的舞台上。“下一步我们打算建立一只唢呐队。”王作平说。

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志平表示,2014年,四川将加大对农村文化大院的扶持力度,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社会力量的参与。

有了政府的支持,加上自己的激情,“作平文化大院”办得风生水起。在大院前,王作平种了一排橘树。天气晴朗时,他总喜欢搬个木板凳坐在那儿,想上一整天的快板唱词。这么一笔一笔,将那些发生在村里有趣的故事写在纸上再表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