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堂: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

非遗课堂: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

“看我做的兔子灯!”“这是我自己剪的大公鸡!”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内的“非遗课堂”天天爆满,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向非遗大师学习布艺、剪纸、葫芦画、香包制作,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

寒假里的“非遗课堂”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部主任刘媛之告诉笔者,2017年寒假,南京市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三大主题,其中之一为“传统文化在身边 幸福新春喜盈门”,此主题与博物馆的“非遗周周学·南京非遗在我身边”正好契合,于是南京各校小学生自发组织起雏鹰假日小队,纷纷来到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跟随非遗大师学非遗。20多天来,博物馆共接待数千名学生与家长,最多时一天接待三四十个雏鹰小队。

博物馆的非遗大师们为了讲好非遗课,纷纷拿出自己的绝活,剪纸大师马连喜特地用剪刀剪出了“元宵节”三个字和灯笼,高超的剪纸技艺令家长与孩子赞不绝口。

付娟是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一个四年级孩子的妈妈,看着孩子专心致志跟着非遗大师学画脸谱,十分感慨,她在博物馆的活动反馈表上这样写道:“王老师教课很专业,并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先讲故事,再讲京剧不同脸谱的角色特点,最后选择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孙悟空来画。小朋友画得很认真,也对国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非常难忘的一次活动,值得再来!”

非遗课堂最受欢迎的是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在专门的非遗教室,认真聆听非遗大师讲授非遗知识,并跟着大师现场学习手工制作,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润物无声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三方努力实现共赢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甘熙故居”是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所在地,南京的老百姓更愿意叫这里“九十九间半”。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宅第,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刘媛之介绍,该馆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及非遗的专业性“双博馆”,馆内现有南京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以及1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展演工作室和多间专门的非遗课堂。秦淮灯彩、风筝、葫芦画、剪纸、泥塑、中国结、布艺、抖空竹、面塑、微雕、木雕、竹刻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常年在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

非遗课堂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带回家,与此同时,非遗大师们可以通过教学和销售工作室的非遗文创产品获得更多收入,而博物馆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非遗传承人、学生与家长、博物馆三方共赢的好局面。

文化创意服务要跟上

“非遗周周学”是最受家长和孩子们喜欢的公益活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不仅在馆内开展特色定制非遗课堂教学,并且积极与学校联合试点,让非遗课程成为校本课程。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去年,博物馆新建了第二个微信公众号“南京非遗馆”和QQ群“非遗周周学”,每周推出一项特色非遗假期亲子课,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9月,博物馆与南京市考棚小学联合推出“南京非遗小传人”特别活动,博物馆派出8名教师,固定在每周四下午前往学校上非遗课,非遗课正式成为校本课程。

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不断创新思维与方法,特别是一年前专门成立了非遗部,将文化创意服务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方方面面,使非遗传承人工作充满动力,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充满活力。

眼下寒假虽已结束,但是博物馆的“非遗周周学”活动仍在继续,迎来一批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孩子,非遗课堂已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