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经验

2013年12月20日,湖南省文化厅在长沙县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内容为考察学习长沙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典型经验,总结交流湖南全省开展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情况,并部署安排第二批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湖南交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经验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会议对湖南全省第一批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自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湖南省文化厅、财政厅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指导下,将其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经过为期两年的创建,今年11月长沙市正式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此外,衡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常德市“鼎城民间艺术团体惠民演出”成为示范项目。会上各示范区(项目)均就创建情况介绍了做法和经验。

在过去两年的创建工作中,长沙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创建理念,突出群众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践行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的服务宗旨,构筑了主城区和县(市)城区10分钟、中心镇和特色镇15分钟、一般村镇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形成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活动品牌化”的格局,初步做到了“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跳有广场、讲有故事、创有指导、办有经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较强的示范性。在31个创建城市中,长沙市获得了总分第二、中部第一的成绩,并在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授牌大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

目前,长沙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形成立体网络。1364家农家书屋,290个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9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一批文化广场和公园,加上市县级文化场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新家园”系列活动、“候鸟俱乐部”等,让在长沙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共享文化红利;在农村,村民可以去农家书屋看书,去电子阅览室上网,到文化站排演歌舞、看电影等,文化生活与城市一样丰富多彩。“两年的创建,不仅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这样评价长沙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意义。

会议期间,来自湖南全省各地的文化战线工作者代表考察了长沙县“推进城乡文化设施一体化”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情况。与会代表一起走访了长沙县白燕村文体活动中心、福临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福临镇综合文化站、开慧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所到之处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一应俱全,既有《新农村生态实用手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等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书籍可供阅读,也有现在流行的wifi网络信号覆盖,让前来的年轻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冲浪。冬日暖阳高照,在白燕村文体活动中心,几位大伯大妈正你来我往地切磋乒乓球技;身后几位大叔在器乐室拉着二胡敲起鼓;另一边,村民吴学民正在专心致志地翻看《无公害茶叶种植与加工》。吴大爷说:“家里是搞茶叶种植的,农闲时就来这里看书,虽然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但通过自学解决了不少种茶叶时遇到的‘疑难杂症’。”来到福临镇综合文化站,年轻亲切的大学生村官金洪让人眼前一亮,对站里情况如数家珍的他担任解说:作为长沙市第三批示范性综合文化站之一,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3600平方米,总投资390万元的福临镇综合文化站惠及了福临镇10个村和1个社区的数万名群众。记者在现场看到,书画室、书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篮球场、门球场等室内外体育健身器材、场地丝毫不亚于城区的文化场馆。完善的综合文化服务功能让村民们一来就不想走,“看书跳舞练画画,可不比打麻将好多了嘛!”一位大姐乐呵呵地说。

会议对下一阶段的湖南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长沙市、衡阳市、常德市要加强示范区(项目)后续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示范区(项目)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并部署了第二批岳阳市、郴州市、株洲市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工作。

群众热议: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作为常年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单位,要不断更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 李鄂权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城市也要思考,如何通过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让他们找到归属感,愿意在城市扎根。

——长沙芙蓉区文体局副局长 钟海荣

民营的非商业艺术机构,艰辛非比寻常。尤其是一些多年来坚持免费开放、传播高雅文化的艺术机构,希望政府能给予一定的支持,将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

——湖南杨福音艺术馆工作人员 周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