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全面启动实施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将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这标志着示范区创建上升到中央政策层面。

四川南充“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全面启动实施

2013年11月,四川省成都市以验收综合评审西部第一的成绩,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是中西部唯一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伴随着文化部今年9月在京召开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评审会,四川省南充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在西部各申报地市中以第7名的好成绩上榜入选。获得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的南充任重而道远。如何借鉴首批示范区的经验?在现有城市文化底蕴基础上,如何深入挖掘,打造精品?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南充市相关部门。

“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

南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南充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和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了各项事业向前发展。2012年3月,南充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南充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实施一年半以来,为南充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南充倾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各类文体综合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广电“村村通、村村响”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着力打造“嘉陵江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嘉陵江大讲堂、升钟湖钓鱼文化节、西部民歌会等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蜚声海内外,南充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深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有效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有序推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逐渐成为南充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可观成效确保体系建设

有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客观的成效。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记者了解到,近五年来,南充市政府投入文化事业近20亿元,开工建设重大文化项目58个,截至目前,覆盖全市的4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建设农家书屋5000多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完成农民健身工程824个、全民健身路径200多条,创建示范文化广场12个、示范文化活动社区30个,建成儿童阳光乐园10个。2013年,全市正式启动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程“南充市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建设”,将进一步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弱势群体倾斜,将一些大型公益性演出活动由剧场搬到广场、从舞台走向群众;坚持“政府买单、群众受益”,全市每年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进社区500场以上;依托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这一平台,大力开展读书征文、阅读讲演、小学生课余学习辅导、农村科普知识讲座、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活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全市“两馆一站”免费开放能力每年达120万人次。三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近五年来,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3万余场次,送文化下乡、送图书下乡3000余场次,文化进社区600多次,开展“爱国主义优秀电影”放映活动800多场。

此外,据南充市文化广播影视体育局负责人介绍,南充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取得如此的成效,还得益于以下三点:一是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通过推进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在内的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让公民免费享受其提供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坚持把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提高其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该市从2012年初开始,开展了“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活动,先后引进了《江姐》、《牡丹亭》、《梁祝》等10余台精品艺术到南充演出,免费让市民观看;三是坚持把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作为工作的基本依托,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改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百里走廊凸显文化本色

南充市仪陇县是朱德同志的故里。从2003年开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文明委的部署下,南充在3县2区、36个乡镇、164个村中开展了“伟人故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片创建活动”,共投入创建资金近10亿元,对辖区内的乡镇文化站、村级文明学校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新建或改建,培训科技文化人才3万余人,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余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日趋完善。为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2012年10月,南充市委、市政府在原“伟人故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连片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南充市百里特色文化走廊”这一带动性强、覆盖面广、惠及全市700余万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构想,同时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打下了基础。作为近年来南充最大的一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已于2013年5月在全市正式启动实施,已基本敲定将该项目列入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将真正达到文化育民、文化惠民和文化富民的目的。

据介绍,“南充市百里特色文化走廊”是以国道212线——阆中至仪陇——省道318线为环线,通过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打造一条以市本级和九县(市、区)主城区为中心的10个重要节点、涉及沿线300余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覆盖沿途3000多个行政村(社区)、惠及100多万户群众的文化走廊。建成后将形成一个覆盖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涵盖辖区人口700余万,辐射周边市(州)人口2000多万,基础设施健全、文化活动活跃、民俗特色浓郁、社会效益突出,有内容、有创新、有特色、有影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如此庞大的示范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记者了解到,通过在重点集镇搞主题文化区,一般乡镇抓特色文化项目,村组(社区)建设特色文化大院(院落),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主题区、川北名城古镇名村及民俗文化主题区、嘉陵江文化主题区、丝绸文化主题区、三国文化主题区、历史名人文化主题区、宗教旅游文化主题区、风水文化主题区、“八大主题文化区”和“特色文化之乡”以及“农家文化大院”。

此外,为了“百里特色文化走廊”顺利实施,南充市已将“南充市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其中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500万元。改进投入方式,将发改、扶贫、交通、国土、水利、城建、文化等相关项目和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有效整合、捆绑使用,重点支持特色文化走廊区域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四川省文化发展资金支持,吸纳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解决“南充市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

“项目建成后,将真正达到文化育民、文化惠民和文化富民的目的。”南充市文化广播影视体育局局长陈家喜说,当前南充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三个推进”、实施项目推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建设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将加快推进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促进南充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记者 王雪娟 实习记者 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