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空话,为历史留下时代的足迹

从2009年3月17日来京报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已经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5年。上任之初的那些设想规划,是否逐渐变成现实?下一个五年规划有哪些实质内容?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中国国家画院最核心的创作研究工作,是否能交出令公众满意的答卷?3月1日,他在两会前夕接受了《美术文化周刊》的专访。

不说空话,为历史留下时代的足迹

在杨晓阳办公桌上有一份法文的翻译稿,写着“充满诗意”“永恒的、超越时间的、无与伦比的一面文化的镜子”等众多赞誉,这是刚刚在法国结束的“美丽中国——中国国家画院扇面艺术展”上法国观众的留言。我们的对话就从这里开始的,“如果说过去的5年,我们已完成画院定位的实践和基本框架的建构,那么今后的5年就是出成果、出人才的5年。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点上,进一步推倒围墙、开门办院,利用国家、社会、地方政府以及海外优势,不断补充国家画院各方面实力,真正给历史留下这个时代最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他说。

四代国家画院人

一脉中国美术梦

中国画研究院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创作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具备创作、研究、展览、交流、收藏、培训等多种功能的中国画研究院。2006年,根据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在这里,诞生了很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品。

在创院初期,面对古老深厚的中国画传统,李可染院长倡导“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对中国画继承和创新的思考。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艺术思潮的涌入和冲击使得当时的中国美术界非常迷茫,产生了“中国画的穷途末路说”。刚从“文革”的红光亮与高大全中走出来,在面对现实时又将何去何从?第二任院长刘勃舒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坚守”。第三任院长龙瑞针对美术创作研究中的西化风潮,提出要“贴近文脉,正本清源”。

“2009年我接任国家画院的工作后,认真回顾总结了几任院领导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他们的治院理念,都很经典、明确、积极且立足实际。可以说,没有这些主张,就没有国家画院现在的基础。”他说,通过对当下美术现状的深入调查研究后,他提出了画院建设的“中国精神、中国标准”,以及“大美为真”的学术理念。并继续沿着画院的这一人文脉络,和现有领导班子一起,规划工作思路。

以创作研究为中心

五年构建新格局

回溯历史,在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之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就提出要紧急抢救国粹,先把国画、书法、美术研究抓起来,等以后经济好转了,再把油画、雕塑等做好做全。2009年,杨晓阳接任国家画院院长一职后,继续按照这一思路,在文化部党组、部长的支持下将国家画院做大做强。在广泛的调研之后,经过梳理,首先明确了国家画院创作、研究、教学、收藏、交流普及这五项任务,确立了“聘一批人才、建一批画室、办一个大展、创一个论坛、收一批作品”的具体工作,启动了中国美术发展工程、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工程。今天,一部、八院、五个中心、十个基地的画院建设蓝图已经实现,对原有规划有了突破。目前,中国国家画院核心内容的创作研究由画院创作研究部负责管理,下辖国画院、书法篆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美术研究院、公共艺术院7个专业院和青年画院,分别由方增先、龙瑞、沈鹏、曾来德、詹建俊、郭润文、黄永玉、广军、钱绍武、陈立岗、邵大箴、张晓凌、袁运甫、杜大恺等艺术家担任院长、执行院长、副院长,组成了国内一流的名家领导阵容。拥有专业人员283名,涵盖了国内美术界的名家、大家,堪称当今中国美术界第一流的国家美术团队。

5个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各个专业院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如教育培训中心承担了画院的教学职能;艺术信息中心已经有了《中国国家画廊》、《中国国家美术》两个杂志,一个中国国家画院网,一份《中国美术报》;艺术交流中心负责国内外展览及其推广和对外联络;艺术产业研究中心给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研究;当代艺术中心对于西方艺术的研究以及在向外吸取有益的经验方面做出了不断地探索。

10个基地的建设中,国内7个、海外3个,2万平方米的国展美术中心是对外的长期陈列与社会交流的窗口,目前已有40多位老艺术家进驻,以后将会逐渐调整成面向全社会艺术家的窗口;盘山基地作为国际交流与创作的场所,与美国有20个艺术家的交流项目,与西班牙有15人的交流互换项目,与德国、法国等也有类似的交流。

此外,国家画院的扩建工程也已经顺利展开。据悉,新的国家画院建成后,将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与时代同步的新型画院。杨晓阳表示,过去的5年中,画院的布局建设基本完成,硬件建设已构建了一个框架,随后的5年要强化建章立制、依法治院、以规治院,制度、规定在先,不能因人设事、变化。要将重点放在内涵的不断加强上。“现在的方向是安静下来、深入进去,在艺术创作的质量上、本质上提高。创作研究永远是中心工作,永远是龙头”。

提出“中国精神、中国标准”

践行“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

什么样的风格是中国风格,中国艺术的精神是什么,中国艺术的标准又在哪里,杨晓阳对此不断提出追问和思考。“艺术有艺术的标准,中国标准是相对于西方标准提出的。中国标准的实质是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和西方艺术精神是不一样的。”他说。

谈到“大美为真”,杨晓阳展开了理论家一般的思辨。什么是真,是本质的真还是表面的真。这个真不同于西方的写真、真实,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是表面的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民族的美是既考虑到人的需要,也考虑到自然的需要,这样的美才是大美,大美才是本质的真。“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是大美为真,它的艺术类型是写意的。绝对的具象和绝对的抽象在西方都很盛行,但它们只是中国艺术里的构成元素。我们既要参照像镜子一样反射生活的写实画法,也要考虑到研究事物规律的抽象画法。这两个构成加上内容、构思、精神,就叫写意。而中华民族的艺术恰恰就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

正是围绕着这样的治院理念,国家画院的创作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一步步展开。比如“长江、黄河、万里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六大题材创作工程的提出,再如对于古代经典画论的翻译工作,对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美术理论的研究工作等,都是从创作与研究的层面对于大美为真的艺术精神的有力支撑。

“四级展览”带创作

“一人一品”促研究

最近两年,经过调查、论证、写生,国家画院确立了主题性创作的6大项目,今年,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的打造新丝路经济带的设想,国家画院率先启动了“丝绸之路”创作工程。

“在‘丝绸之路’进行过程中,我们在不排除其他题材、主题的创作前提下,以‘丝绸之路’的创作为龙头,引领艺术家们大规模地深入生活、考察历史。对美术的发展真正思考一些问题、创作一批作品。今后,我们在学术上的探索会更加放宽,尊重个人感受与每位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尽量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统的样式,我们要保留,西方的艺术样式我们也要进行探索、吸收,按照国际和历史标准给这次创作定位,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个历史图说与现实记录。”谈到创作,杨晓阳着重强调,“我们倡导‘一人一品’,国家画院画家应努力做到中国唯一,要在美术史上有所发展,不能重复古人,不能重复当下的艺术家,也不能重复自己,应该在创作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

这种不重复,不仅仅是此次“丝绸之路”创作工程的要求,在国家画院其实早已成为一种惯例。据了解,国家画院目前已形成四级展览制度,包括每年年底举办的院展、向文化部所有的海外文化中心推出的六个专题巡展、各个专业院的学术活动、每位画院画家5年聘期内必须举办的个展等。这四级展览,也成了对画院画家创作的考核平台。“这些展览任务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我们要求所有的展览画家都必须要拿出优秀的新作品。从今年开始,就考虑实行淘汰制,有些在创作研究方面确实后劲不足的,就要实行退出机制,转岗到行政、教学、后勤或一些辅助单位。”杨晓阳介绍说,总体思路是以展览带创作,以课题带研究。

深挖传统 理论领先

全面梳理当代美术史

在国家画院的课题研究中,即将有两个课题结题,一个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进行梳理的中国当代美术史,还有一个是填补中国美术史研究空白的中国画院史。“中国画院史,是对历史上的画院发展进行梳理,并且进行横向的扩展,把一些院体画的画家也结合收录进来。中国画院史的草稿已经完成,这是对国家画院研究的必备工具书,也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他介绍说。

除了这两部美术史的研究,国家画院还对当代美术家通过三个系列进行了梳理。首先是面向在世的70岁以上各个专业的带头人制作系列电视专题片。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始,选取了60位艺术家进行拍摄,现在已经制作完成了59位,正准备扩大到70位。其次是面向60至70岁的代表性艺术家,国画已通过“南北对话”的展览活动形式完成;油画则启动了“中国油画百年”的拍摄。第三个是针对60岁以下的艺术家启动“新中国美术家”项目,把每个省最具代表性、能够走向全国10—15名艺术家优选出来为他们举办展览,这个系列将有30多场展览,201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一个展览——江苏省进京展,今年3月即将亮相的是浙江省。

类似于这种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化项目,还有“中国古代经典画论”150万字的翻译工程,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若干外国文字,这项工程力图使早熟的中国文艺理论和美术创作、艺术研究被当下浮躁的艺术界逐步认识,进而影响世界。杨晓阳表示:“国家画院要以理论主张、高品质画展传达出中国艺术的精神,创立中国美术的标准。”

服务公益事业

发挥示范作用

创作与研究是画院工作核心,它与教学、收藏、交流等职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于画院发展,并注解“公益性”的含义。

国家画院的教学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名家工作室已成体系。一方通过创作研究使得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推动社会人才水平提升。他表示,今后国家画院的教学要提高底线,一是选择的导师底线要提高,另一个是接收的学生底线要提高,真正培养在未来若干年内的学科带头人,而不是一段时间内为了创收而接收的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收藏方面,国家画院为国家积累创作成果和文化财富做了不少工作。这几年随着专家队伍的增强,画院画家不仅都要为国家留下作品,而且对于已故老先生作品的抢救也成果显著。据介绍,最近两三年,在有限经费基础上通过捐赠、市场购买等方式,画院收藏已抢救老艺术家珍贵作品300多幅,使它们进入国家收藏行列。此外,他们还承担了不少给一些国家馆、公益场所、中国驻海外机构创作和重大历史事件创作的任务。

五年来,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云南干旱等国家重大灾情面前,国家画院都有所担当,通过捐钱、捐物、捐画等行动,书写对“公益性”的理解。包括广西少年的“起航之旅”夏令营活动、助力云南扶贫基金活动、扶助首都困难职工的“温暖”行动等等。杨晓阳本人还分别向国家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机构无偿捐赠了自己多年收藏的彩绘陶器、拴马桩石雕等。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画院的发展同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国家画院的进步,各个方面做法的出台,也影响了中国的画院系统,使得过去不知所措、勉强维持的画院系统找到了方向和具体的做法。但是,面对一些地方画院效仿的做法,杨晓阳强调:“国家画院和地方画院,其定位和任务是不同的。各个画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盲目模仿国家画院,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在大而全,要有自己的特色,真正为挖掘梳理地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形成个性特色就是一流。”他说。

“国家画院的任务是非常明确的,经过这5年的实践,在基本框架建构完成以后,下一步就是要落实各项任务,重点突出创作和研究。虽然基本工程还在建设,基地建设还在加强,但是要出人才、出作品,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任务,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答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