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公共文化设施建以致用

在借力“十艺节”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同时,山东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领域的投入日益增加。然而,如何发挥设施应有效能的问题摆在了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面前。近日,记者赶赴泰安市,探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建以致用的经验。

泰安:公共文化设施建以致用

小阵地有大作用

3月29日正值周末,泰安市东平县文化馆少儿活动室里,几位小学生正襟危坐跟着老师练习书法。行草、楷书、大篆……孩子们一板一眼地描摹着历代书法名家的字帖。在隔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戏迷们正自娱自乐地学习豫剧唱词。东平县文化馆负责人说,目前文化馆的人气非常高,小小房间寄托了很多群众的大梦想。

东平县彭集镇综合文化站门前是一片空地,前几年经过路面硬化,现已成为当地知名的文化广场。“这几年,镇上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修建文化广场也是遂民愿的举措。”彭集镇党工委书记王冰介绍,按照计划,今年彭集镇的53个村庄都将建成文化小广场,建成后如何发挥作用也非常关键。为此,彭集镇今年开始着手培养文化带头人,同时针对群众的需求提供培训服务,争取使小广场“建一个火一个”。

在肥城市王瓜店街道,综合文化站是这里的地标性建筑,文艺爱好者们结伴来此活动。在文化站舞蹈房,20余名儿童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舞蹈基本动作;在排练室,刚吃罢午饭的几位老人已操起“家伙”,乐悠悠地唱起了山东梆子;在电子阅览室,十几位在工厂上班的“蓝领”正在网上浏览新闻、学习跟工作有关的技术。

新设施有新功效

“近年来,得益于财政支持,泰安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仅在2013年,全市就新建或改扩建了20余处文化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总投入近30亿元。”泰安市文广新局局长刘康说,建“大房子”还不够,关键要在“用”上下功夫。

2013年竣工的泰安文化艺术中心,因圆满承接“十艺节”群星奖比赛受到各方赞誉。但投资上亿元的工程并非仅为一场比赛,后续利用好也很重要。“十艺节”结束后,泰安市文广新局针对泰安文化艺术中心泰山大剧院提出了“托管经营+驻场演出”的管理模式,通过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音乐剧驻场演出,为当地百姓提供惠民低价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共设施文化惠民的问题。

3月30日上午,泰山区文化大厦小剧场琴声悠扬,泰山区的文化名片——泰山民族乐团正在剧场里排练。建成5年来,文化大厦小剧场已累计举办惠民演出逾600场次,文化阵地作用日益凸显。小剧场是泰山区近些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和服务效能的缩影。泰山区委宣传部部长安丽说,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泰山区2013年起实施了“文化繁星”工程,建设明星广场、培养明星剧团、举办明星擂台,各街道(镇)、村居依托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开展地方戏曲演出和民族特色展演,为群众提供舞台。

转变观念实现“建管用”

在刘康看来,目前很多地方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仍有不协调的地方。“以跳广场舞为例,广场舞也是文化,但推进文化建设不能只让群众跳广场舞,活动形式需要更加丰富。”刘康说,转变文化管理方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文化活动,实现文化建设硬件与软件水平的双提升。

在肥城市巧山社区采访期间,社区文化大院张贴的《巧山社区农民艺术团组织机构及章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章程》中写道:艺术团宗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社区广大农民文艺爱好者经常深入社区各单位演出;本团为非营利团体、经费来源是社区补助……尽管文化大院的房屋等硬件设施并非“星级”,但作为艺术团的主阵地,其每年吸引群众到访量达上万人次。正如社区一位负责人所说:“社区文化大院像一个西瓜,有皮还要有瓤,社区日益丰富的文化活动就是最甜美的瓤。”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日益成为群众的刚性需求。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文化设施阵地作用,科学提升场馆使用效率和水平。”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胡上山认为,筹办“十艺节”过后,山东各地的文化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下一步山东将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为基层输送更多“文化火种”,使群众文化生活真正实现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