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热土》创排记

吕剧《热土》创排记

“唯奖项是瞻”,曾长期影响着基层文艺院团的生态环境。“不顾一切多拿奖”的观念,让很多基层地区不惜花重金请创作团队,甚至出现了从编剧、导演到乐队、舞美、演员都“外借”的情况。伴随近年来大幅压缩文艺评奖,上述情况正逐渐得到缓解,部分基层地区也开始真正静下心来,培养属于自己的文艺队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创排吕剧《热土》便是例证之一。

4月10日至13日,利津县博物馆的小剧场连续4天晚上人潮涌动,历时数月创作编排的吕剧《热土》也成为县城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

该剧根据当地的真实故事改编。1943年冬,日军对利津县及周边地区进行了“21天大扫荡”,活跃在利津县的垦区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与日军骑兵部队在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西发生恶战,因敌众我寡,六连战士大部分壮烈殉国。战斗结束后,北张村村民郭景林从尸体和血泊中发现呻吟、呼救的7名伤员。她冒着危险把伤员背回家中,精心照料护理,无微不至。在解放战争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郭景林一直为党热情工作,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革命妈妈”。

北张村村民崔秀来观看《热土》后说:“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这个故事。今天看这部吕剧,让俺对俺村的英雄模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到回乡工作的年轻人,《热土》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革命历史,油然而生的敬意也让很多观众当场落泪。

而在传承本地历史文脉的同时,《热土》的创作过程也值得关注。

利津县吕剧团在几年前被撤销,如今当地已没有专业吕剧表演团队,当时吕剧团的部分演职员转入现在的利津县文化馆。

这几年,利津县重视文化建设,县领导班子希望通过文艺作品来反映当地光荣的革命历史,提升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但面临的现实困难也不少:当地财政紧张,没有专业剧团,专业演员也极少,如何把历史故事转为戏曲剧本也很关键。

转机出现在今年1月。开展冬春文化惠民季的山东省吕剧院演职员来到利津县送戏下乡,当地群众在赞叹山东省吕剧院演出水平的同时,也向利津县文化部门建议创排自己的剧目。建议很快被采纳,山东省吕剧院与利津县宣传文化部门达成合作:前者负责剧本创作把关及剧目编排,后者出全部演员。

由于本地已多年没有专业院团,《热土》的创排过程并不顺利。该剧导演、山东省吕剧院青年演员吴海涛介绍,为了把剧本内容理顺,他与其他主创人员在宾馆憋了一天时间,出来时已是凌晨。

此外,该剧的舞美、作曲、灯光、服装等,也均由山东省吕剧院的专业人员操刀。在该剧另一位导演、山东省吕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朱广友看来,山东省吕剧院派出的主创团队好比“盖楼时的脚手架”,最关键之处是台上演员必须由当地来出。“演员就如大楼本体。这样等主创团队撤离时,这部剧仍能正常演出。”朱广友说。

从正式建组到立上舞台,《热土》创排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与“筋疲力尽”的山东省吕剧院演职员相比,利津县当地的演员却极为兴奋。

冯晓霞如今是利津县吕剧方面比较出名的角儿。可在《热土》创排时她却发现,自己仍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以前在利津县吕剧团演传统戏比较多,剧团解散后基本没有吕剧演出。”冯晓霞说,“现在没有吕剧团了,很多像我一样的演员在基层文化馆,基本功练与不练,全靠自觉。”

与冯晓霞相比,剧中饰演另一主角的马莲显得更为焦虑。2003年从原山东省戏曲学校毕业后,马莲进入利津县吕剧团。不到10年时间,剧团撤销。她坦言,演出《热土》是自己工作后首次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平时主要跟团送文化下乡,缺少练功与展示的舞台。就算学戏,也都是跟着光碟学。”

马莲的焦虑情绪只有在演出结束时才稍稍有所放松。“第一场演完时,看到台下观众鼓掌,我非常激动。”马莲说,作为吕剧演员,在舞台上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专业人员不够、唱腔发音位置不对、动作不标准……朱广友、吴海涛等表示,对基层的演员,《热土》的创作是排戏、教戏并举的过程,也是让演员们学会把台词转化为舞台语言的过程。

“我们希望通过与利津县的合作,探索一种省地合作的新模式。”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说,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基层戏曲团体的人才队伍出现了萎缩的势头,创作编排一部新剧目非常难。他希望发挥山东省吕剧院的龙头作用,将院里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与感兴趣的基层地区进行资源互补。在这一模式中,山东省吕剧院将以义务辅导的形式,为基层演出机构提供指导,基层单位则负责出人,剧目题材围绕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来展开。

利津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薄阴江认为,《热土》的创作模式值得深化与推广。《热土》的公演证明,百姓对这部作品十分认可。小成本的创作模式,也让基层文艺机构受益。他介绍,近期《热土》在加工提高后将进行县内巡演,走进企业、学校和镇村,作为庆祝建党96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