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立村的明天更美好

凤立村的明天更美好

一场春雨之后,广西贺州黄姚古镇笼罩着轻雾,与周边秀丽的山峰构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美不胜收。迎面吹来的微风,裹着花草和作物的清香,沁人心脾。古镇附近的凤立村,一方方浅水塘波光荡漾,今年的睡莲就要开种了。这是近日笔者在凤立村领略到的风景。

“栽睡莲比种水稻、青菜瓜果花工夫少,效益好。”凤立村刚刚脱贫的村民陆明龙一家四口此前主要靠他打零工补贴家用。陆明龙也曾养过鸡鸭,但没技术、不懂销售,没什么起色。2018年夏天,陆明龙第一次种植睡莲,种了3亩多,一亩收益2000多元,让他喜笑颜开。

“莲花可用于茶饮,可当花卉上市,可做创意标本,莲塘还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来,将成为助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利器。”参与凤立村扶贫工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工作人员陆建秋说,2018年7月,经过扶贫工作人员努力搜寻和论证,第一批睡莲种苗从海南空运而来。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护理,凤立村的睡莲试验塘如期收获,采摘的睡莲多姿多彩,均通过了食品安全监测,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文化创意空间”小程序上售卖,很快就被订购一空。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合作企业正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在优化培植睡莲种苗的同时,把睡莲制作成茶品投入市场,清香扑鼻的睡莲茶成为茶界新品。与此同时,用睡莲材料结合凤立村文化元素设计的创意标本也在开发之中。

凤立村是一个壮家村落,奇山秀水相伴,田园风光绮丽。壮族人家好客热情,憨厚勤劳。然而,由于地处革命边远山区和受交通、资源有限等制约,凤立村和附近一些村落一样,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2015年,全村692户3445人。按照当年精准识别,172户列为贫困户,贫困人口735人,贫困发生率22.72%。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结对昭平县的扶贫攻坚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成为凤立村的扶贫责任单位。

输血不如造血。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扶贫团队了解到凤立村盛产红薯、玉米、豆豉、笋干等特色农副产品,于是就联系了南宁的餐饮连锁店对接销售,并在南宁开设了第一书记农副产品专营店。同时,引导合作社在凤立村开起土特产专卖店,一边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一边对外发货。

“专卖店可以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并可以把利润反哺村里,用于扶贫公益事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驻凤立村第一书记杨达毅说,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实现多元化发展,才能帮助村民多渠道增收致富,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8年7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桂绣坊在凤立村挂牌。

桂绣是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融合壮绣、苗绣、侗绣、瑶绣等广西少数民族刺绣工艺基础上创新的刺绣品牌,凤立村桂绣坊将作为桂绣工艺的展示、培训、生产基地。该项目由凤立村村民合作社提供场地建立桂绣坊,并发动和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和刺绣活动。

“桂绣纺是‘广西民族传统织绣培训计划’的内容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说,自201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以及相关文化企业联合,举办系列织绣培训班,带动更多人参与传统织绣技艺学习。同时,还以织绣培训成果为基础,全面开发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逐步辐射与带动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相对成熟的“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文化技能扶贫致富模式。

2018年底,凤立村桂绣纺学员们的一批优秀作品被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西非遗美食展示馆、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认购并在市场销售。

“居家创业、门口赚钱,桂绣培训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和‘推广性传承’。”吴伟峰说,随着销售市场的扩大,桂秀坊将帮助凤立村村民就地创业、增收致富,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扶智。

几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单位在扶贫扶志、技能培训、产业扶持、捐资助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不仅选派年轻干部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建设村史馆、引进睡莲种植项目、举行桂绣坊民族织绣培训班,而且馆领导每年多次进村调研与慰问,工作人员分批次轮流入户调查进行信息采集,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扶贫捐款活动等,取得显著成效。3年多来,凤立村脱贫近500人,截至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7%。按照计划,该村2019年将继续脱贫54户203人,预计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

“工作队的扶贫故事让人深受启发,随着黄姚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今后挣钱的门路会更多,村里的建设会更美更好。”陆明龙对扶贫工作队满怀感激,对自己和村子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