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首都文化印象

哈萨克斯坦首都文化印象

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2019年3月20日改名为努尔苏丹)位于广阔的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半沙漠草原,伊希姆河穿城而过。阿斯塔纳是全世界第二冷的首都,仅次于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在阿斯塔纳成为首都前,加拿大的渥太华是世界第二冷的首都。阿斯塔纳是哈萨克斯坦最冷的地方,有记录的最低温度曾达到-51.6摄氏度。在冬天,阿斯塔纳的温度在摄氏-35摄氏度到-40摄氏度之间,一年中有半年是在零摄氏度以下。

阿斯塔纳原名为阿克莫拉。18世纪,在中亚、东亚国家与欧洲之间往来的商贾把阿克莫拉作为中途休息的地方。1824年,一队由俄罗斯鄂木斯克出发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军队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城堡,成为一个军事要塞,后慢慢地发展为一个重要商业中心。1832年,阿克莫拉建市,1832年至1961年,称阿克莫林斯克。20世纪50年代,苏联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开垦荒地,使这里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从1961年起,阿克莫林斯克被称为切利诺格勒,俄文意思为“垦荒城”。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切利诺格勒又恢复了“阿克莫拉”原名。1997年,哈萨克斯坦首都从原来的阿拉木图迁至这里,1998年,阿克莫拉改称“阿斯塔纳”。“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首都”。2019年3月20日,哈萨克斯坦议会正式通过宪法修正案,将阿斯塔纳改名为“努尔苏丹”,以纪念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3月23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正式签署了首都更改名称的总统令。

阿斯塔纳作为首都只有20年,是一个年轻的首都,又是中亚最现代化的城市。阿斯塔纳作为年轻的首都,建有许多现代而独特的建筑,可以称得上是现代建筑博物馆。在阿斯塔纳的中轴大道上,各种风格的建筑竞相斗艳。比如,“生命之树”观景台,观景台的设计来源于哈萨克族的萨姆鲁克神话故事,说的是一棵神秘的生命之树和一只幸福的神鸟的故事。这只鸟叫萨姆鲁克,每年在白杨树的枝杈间下一个金蛋,由此诞生了哈萨克人的祖先。观景台塔身是一个高97米、象征“树干”的圆柱体,圆柱体顶端分出“树杈”,其上是直径22米、重约300吨的象征“金蛋”的巨型金色球体。球内是观景台,可以观看阿斯塔纳全城。比如,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这是中亚最大的清真寺,高51米,4座高耸的宣礼塔对称地立于清真寺的四角,每一座高77米。清真寺采用了古典伊斯兰建筑风格,同时又广泛运用了哈萨克斯坦的建筑装饰。比如,独立宫,是以玻璃制成的梯形建筑,主体呈天蓝色,占地超过6万平方米。独立宫前独立广场上矗立着一根通体洁白的高91米的大理石纪念柱,象征着哈萨克斯坦于1991年独立。纪念柱顶端是展翅的镀金萨姆鲁克鸟。比如,和平宫,是一座金字塔形状的建筑,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个建筑奇迹。金字塔尖顶内部玻璃上彩绘着鸽子。这里是举行重要国际会议的地方。比如,世界最高的帐篷形状建筑,高达150米,为巨大的半透明状建筑,是一个大型休闲娱乐中心。这些特色鲜明的建筑,以别具匠心、造型独特闪耀于世界建筑史,以别具风采、魅力四射装点着阿斯塔纳。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塔纳一些大型文化设施,既具有建筑风采,又具有人文内涵。

第一,阿斯塔纳国家歌剧芭蕾舞剧院。这个剧院被认为是世界顶尖级剧院之一,于2013年建成。剧院坐落在伊希姆河畔,占地9公顷,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剧院外形近似于古希腊建筑风格,同时又与哈萨克民族风格完美结合。内有一个1250个座位的大剧场,观众席设计采用意大利风格,呈马蹄形。大剧场有一个可容纳120位交响乐演奏者的乐池。剧院还有26个大小不一、布局各异的排练厅以及60多个化妆间。剧院还有一个250个座位的小剧场。阿斯塔纳歌剧院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修建,由来自意大利、德国、瑞士和捷克的大师们设计,其建筑及功能毫不逊色于世界最著名的歌剧院。剧院拥有最先进的舞台设备和音响设备。该剧院引以为傲的是其有着巨大的舞台空间,主台、后台和两个侧台的合理分割,使其可以同时进行三台戏剧的装台。

该剧院是由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亲自倡议建设的。在剧院的揭幕仪式上,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说:“一个修建工厂和道路的国家,为未来的数年都建立了依靠。修建学校和医院的国家,关注国家的未来几十年。一个修建剧院的国家,则着眼于今后的几个世纪……”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话,道出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深远意义,道出了一个国家提升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剧院拥有一个舞蹈学院。这个舞蹈学院是由中国石油公司援建的。学院与歌剧院紧邻,由廊桥相连接。舞蹈学院拥有现代化的芭蕾舞、民族舞教学楼及教学设施,拥有良好的教职工及学生宿舍,有一批优秀的教员,培养着哈萨克斯坦最优秀的舞蹈后备人才。2016年学院教学楼落成,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出席落成典礼,并亲自签署总统令授予该学院国家高等教育单位称号。纳扎尔巴耶夫说:教学楼的建成为崇文尚教的年轻首都阿斯塔纳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第二,国家博物馆。位于独立广场的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外形,成为中亚地区独树一帜的现代建筑。2014年6月4日,国家博物馆对外开放。该馆展出面积7.4万平方米。行走其间,可以感受到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风情和生活习俗。该博物馆有一个镇馆之宝,即被视为哈萨克斯坦国家象征的伊塞克草原“金人”。这件公元前4世纪的伊塞克人的战服,于1969年在阿拉木图以东60公里的一座墓穴中出土,由4000多个刻有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的饰片组成,仅头饰就有逾200块金饰片。头饰上的翼马图案,被认为是太阳神和世代相传图腾的结合,亦是权力的象征。红色的铠甲,在当时象征财富、象征权威。“金人”左佩长剑,右持短剑和马鞭,还原了古代游牧战将的风貌。

该博物馆珍藏着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记忆,记载着与古代中国的密切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是西域诸国中的乌孙国。张骞“凿空西域”,就来到过乌孙国。从此,中原王朝就与这里有了密切联系。哈萨克斯坦草原先民们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为发展古丝绸之路、传播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交往、加强不同文化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家博物馆,陈列着被誉为“突厥三大碑”的阙特勤碑,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31年),纪念英年早逝的突厥族王子阙特勤。石碑一面是唐玄宗亲自撰写的汉字铭文,另三面则刻有突厥文字。这印证了唐代中国与这里的密切关系。在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汗国的汗王为了展示对中国的友好,向乾隆皇帝赠送了马匹。这一题材由当时清朝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画入画中。在阿斯塔纳国家博物馆中,也有一幅类似题材的油画。在该博物馆,碑志、油画、古代马车等许许多多的文物,都向参观者讲述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历史渊源。

第三,阿斯塔纳世博园。2012年,阿斯塔纳以103票对44票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唯一竞争对手——比利时的列日市,获得2017年世博会举办权。阿斯塔纳这座年轻的城市成为中亚首个世博会举办地。世博园位于阿斯塔纳西南方,占地174公顷,集会展、购物、文化、教育功能和绿地、住宅于一体。在世博园区,场馆占地面积25公顷,场馆建筑群是一个水滴的形状,体现“清洁可循环”的主题,各场馆环绕着一个玻璃球形建筑,这是哈萨克斯坦国家馆,四周则是供100多个参展国布展的国际馆及主题馆、企业馆。居于中心的哈萨克斯坦国家馆,占地5000平方米,高100米、直径80米,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玻璃球形建筑。

2017年6月至9月,115个国家齐聚阿斯塔纳,以“未来能源”为主题,展示了太阳能、风能、植物能源等高科技的运用。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占地1000平方米,是参展面积最大的国家馆之一。中国国家馆以“未来能源、绿色丝路”为主线,展示中国在传统能源转型、新能源开发和能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倡导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