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方能叶茂

根深方能叶茂

6月2日,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落下帷幕,第十八届群星奖也圆满收官,20个获奖作品各自有了归属,84个入围决赛的作品得到了充分展示,“云上群星奖”点亮“群星”,惠民演出永不谢幕,美育名家走基层,辅导点拨永远在路上……比赛虽已结束,群众文艺创作的脚步却不会停歇。站在新起点,谋划新未来,每一位群文工作者似乎都应思考,群众文艺的这棵大树如何才能更加枝繁叶茂。

融合共生展新姿

如果要从本届群星奖作品中想出一个关键词,“融合”可以说是首当其冲。湖北省群艺馆一级编导唐静平参加过好几届群星奖。“这个舞台总是给人惊喜,让你看到群众文艺的日新月异。”她谈道,比如本届群星奖作品就出现了多种元素融合、不同形式混搭,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结合的特点。

在群星奖决赛及惠民演出中,《和·鸣》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8种乐器合奏,中西式音乐混搭,让观众聆听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元素交融碰撞出的动听旋律。节目主创、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馆长叶笑樱说:“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要做到创作者完美地呈现自己,也要让观众觉得好听,不同音乐形式的融合让我们实现了这一愿望。”的确,在观众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各种艺术形态喷薄而出的当下,对琴瑟和鸣、融合共生的艺术追求才能使艺术作品散发出新颖、别致的光彩。

《红高粱》中大胆将拉丁舞的舞蹈形式融入到中国传统题材的创作之中,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8分钟的舞台演绎,拉丁舞与传统题材的结合,令观众品味到爱情美好的同时,深刻领悟到抗战时期大情大爱的情感。“《红高粱》的故事很传统,怎样做到创新,跳出与以往不同的味道?”节目编舞、黑龙江省群艺馆的崔文霓为突破这一点想了各种办法,最终选择拉丁舞的形式来表现,“拉丁舞一般是男女搭档,比较善于表现爱情,而且扭胯的动作也可以拟人化地表现高粱穗的摇动。”巧妙的结合、很好的融合,让观众丝毫觉察不出现代与传统衔接中的生硬、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除《和·鸣》《红高粱》之外,此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的作品不少都体现出多种元素或不同风格融合的特点,如《阿家里格啰》将舟山渔民号子与流行音乐结合、《幸福的哭嫁》将极具地方特色的咸水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小曲融合等。

专业技能在提升

从近些年群星奖的作品来看,群文演出的专业技能在不断提高,出现了向专业化水准靠近的趋势。

群星奖戏剧类决赛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近些年经常参与群众文艺创作的辅导工作,他发现,随着国家对群众文艺的重视,群众文艺水平在不断提升,表演技法和层次更加多元。很多作品手法新颖、结构严谨、表演技巧娴熟,表现流畅丰满,造境、造情、造势手段多样,很好地做到了创新性发展。表演唱《亮花鞋》靓丽的服装与LED大屏的相互呼应,为节目增色不少。舞蹈《龙把子》不需要道具,只通过舞蹈动作的巧妙设计、流畅丰满就充分展现出舞龙人的精神内涵。

小品《生日快递》的舞台假定性手段也赢得了满堂彩。长椅一翻,变成了砖墙,桌布一撤,成了工地上的线轴。“这种手段的运用解决了故事中要交代的两种场景的问题,也使舞蹈呈现手法变得更加丰满。”一位专家评委点评道。虽然得到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很开心,但只有主创们自己清楚,这样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生日快递》最初创排于2014年,经过5年的修改润色调整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江苏省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忠影动情地说,已经记不清改了多少遍,在演出中修改,修改完再演出,接受观众的检验是作品成长的重要契机。“一次社区演出中,一位老先生看完作品后专程找到主创说最后的音乐过于高亢。”李忠影清晰地记得,修改音乐后的首次演出是在一所学校,当结束的音乐响起时,在场的学生眼含泪水集体合唱了这首歌。

参加过几届群星奖的群文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群众文艺作品近些年的演出水准获得很大提升与他们千锤百炼的韧性密不可分。《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的演员为了呈现出沙漠护林工的真实状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扛树苗。西河大鼓书《大营救》的演员说了15年相声,临时改学西河大鼓,其间的辛苦难以言表……

“群”是最大特点

群星奖作品之所以会受到百姓喜爱,与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时代的特点以及接地气的表现形式紧密相关。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群星奖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群”。从本届作品看,它以小见大、以粗见细、以真见情、感动人心、启迪心智,展示了新时代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

当然,本届作品也反映出群众文艺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戏剧类创作中,要区分小戏和大戏的不同,从结构来讲,大戏讲究起承转合,小戏则侧重开门见山。“十几分钟的戏,最忌讳铺垫过长。戏剧开始的2分钟如果没把冲突甩出来,观众的注意力就跑了。”刘平说。从本届戏剧类作品中,原武警政治工作部艺术指导、国家一级编剧王宝社还发现,创作者往往忽视过渡戏份的写作,这会造成戏剧情节转折中的生硬现象。再比如舞蹈类作品,要遵循群众舞蹈创作的特点,去掉舞台华丽的包装,去真实地表现舞蹈的本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