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美术馆教育的主动性

发挥美术馆教育的主动性

相较于欧美国家较为系统的美术馆、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展,我国公众对于美术馆的教育通常是被动接受状态。美术馆活动较难与公众产生良性对话,使公众得到充分的参与。因此,除了传统的美术馆固态化展示、展览配套美育活动,很多美术馆都在探索公共服务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流的新模式。

常熟美术馆是坐落于江南小镇的基层美术馆,虽然规模、资源无法与大馆相媲美,但地理位置上深入基层的能力相对更强,其空间体量对受众来说也更具亲和力。近年来,我馆在公教活动的开展上更加灵活和具有针对性,除了把观众“请进来”,还积极探索从美术馆空间“走出去”的公教模式,开展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化被动等待观众来馆为主动将美术馆资源“送出去”,不断拓宽美术馆涵濡化人作用的辐射面。

常熟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努力与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众面多以本地市民为主,兼及周边高校。我们也一直在思考,除了服务于本地,是否可以拓展美术馆的受众面呢?2016年发布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特别指出,要重点扶助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当我们了解到湖南湘西吉首偏远山区有一群孩子缺乏艺术资源和美术老师,迫切需要艺术教育时,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

以往在公教项目构建上,多以美术馆单方面设计、发起、组织的活动为主,资源和能力都相对欠缺的小型美术馆更应打开视野,争取与各类专业机构的通力协作,明确自身在公共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把专业的部分交给专家做。2017年,我们选择与知名公益机构——广东省麦田教育基金会合作,共同策划举办了“麦田花开万里香”公益活动。与社会机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力图使活动丰富化、深入化。

整个活动历时数月,由“募集物资”“走进湘西”和“湘西少儿画展”三大部分组成。我馆工作人员深入苗寨,与麦田团队走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丹青乡的贫困学校,发放1142套校服、450套“彩虹口袋”美术套装、2000多个书包等物资,其中我馆认捐新生校服224套。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改善,我们还策划了一系列艺术体验活动。

结合馆藏资源的送展进学校活动,则是将庞薰琹画展送进山区学校。我们精心挑选了庞薰琹上世纪40年代初前往贵州苗族地区考察时创作的《贵州山民图》系列作品并策划成小型展览。湘西是苗族聚集地之一,这批作品有描绘苗族设色浓烈、欢歌笑语的节日场面,也有描绘苗民的日常生活情景。画作中的苗女穿着盛装,服饰的样式、花纹、色泽皆为苗族人民特有,除了本身极具艺术观赏价值,也与湘西风土人情十分契合。画作的直观呈现、美术馆专业老师的细致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身边的美,让孩子们意识到艺术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

借助专业团队的美术课堂活动,包括“我的理想”卡片绘制、书法体验课、月饼手工体验等内容。不同门类的艺术体验给了孩子们新奇的体验,在动手、动脑中提升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还搭建了“课堂艺术角”,赠送孩子们艺术书籍和工具,希望孩子们在美术课程之后能延续艺术的感知。

此外,我们还征集评选出了280幅学生作品,在常熟美术馆举办了“湘西少儿绘画展”,并邀请湘西师生代表走出山区,与常熟的孩子们交流、学习。展览的举办重在为山区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励他们树立自信。同时通过美术馆的社会宣传效力,让更多人了解山区孩子的现状。

此次活动打破了地域限制,一方面将常熟这座“书画之乡”的艺术文化传递给湘西,另一方面利用常熟美术馆独有的美术教育资源和平台优势,将艺术的种子播撒进大山,希冀孩子们永远保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在未来能够接受和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的挑战。仍记得在展览开幕式上,一个湘西学生代表兴奋地和我们说道,她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也要做一名志愿者,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我想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好的回馈。艺术不是万能的,但艺术犹如那天空中闪闪的星光,带给人温暖、希望和光明!

文化艺术的滋养是潜移默化而又根深蒂固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百姓有着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需求,美术馆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艺术普及和教育的任务。可喜的是,近年来美术馆界在关注特殊群体方面有着各自的努力与实践,诸如针对自闭症儿童、农民工子弟、流动儿童、救助站儿童、太阳村孤儿、艾滋病遗孤、残障人士的专场活动。从一般群体到特殊人群,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服务范围,也体现出了美术馆的人文关怀,彰显了美术馆将教育功能与人民素质的提高充分连接,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担当。

美术馆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本就是相互促进的过程。美术馆通过公教活动获得社会与公众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美术馆的公教服务能力和效果。由此,如何进一步发挥美术馆教育的主动性仍是值得研究和挖掘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