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誓词碑,一段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一座誓词碑,一段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

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以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就是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碑文。这座誓词碑是在1957年元旦,由原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代表们所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民族杂居地区普遍通过召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议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0年底,中共宁洱地委、普洱区行政督察委员会召开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党政军领导共30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民族团结、建设边疆之大计。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的召开,为不久之后普洱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50年10月1日国庆期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从全国的兄弟民族中选派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大多数民族代表就是该民族的头人,由于当时云南解放不久,新政权刚刚建立,这些人对被选派为代表外出参加活动抱有思想顾虑。当地派出大量干部,深入山寨开展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于是,召存信、拉勐、李保等35名各民族的土司、头人及随员兼翻译,共计43人组成了普洱区赴京国庆观礼民族代表团。代表团先后受到云南省党政军领导、西南区党政军领导的热情接待,在首都国庆观礼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代表团先后参观了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重庆、昆明等城市,加深了对伟大祖国的认识,深感新中国的温暖,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同年12月26日,普洱区赴京国庆观礼民族代表团回到普洱,参加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1950年12月27日,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召开。赴京代表召存信、拉勐、岩火龙等先后在会议上发言,传达近3个月在国庆观礼活动及来回途中的所见所闻。在随后举行的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讨论会中,代表们提出要以少数民族的方式纪念这次会议,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这是一次兄弟民族团结的大会。拉祜族代表李保还建议以佤族的方式发誓,以表诚心。其他民族代表也纷纷表示,喝鸡血酒发誓,是傣族、拉祜族、布朗族、哈尼族以及汉族结拜弟兄的仪式。经过商议,主席团一致同意,按照佤族的传统习俗,举行剽牛、喝咒水仪式,盟誓建碑,以志其事。

1951年元旦,佤族代表拉勐在宁洱红场剽牛,他见到剽口朝上,牛头倒向南方,都预兆吉利,高兴得又舞又唱,高喊:“共产党好,毛主席好!”李保将鸡血滴在盛满酒的大碗和装有咒水的木桶中,在主席团的代表们都喝完以后,由大会主席张钧带领大家集体宣誓,48位代表在红布上签名,并将誓词和签名镌刻在石碑之上,民族团结誓词碑制作完成。

民族团结誓词碑高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始立于宁洱红场,1985年12月15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誓词碑便移立于县人民政府大院内。2000年12月,中共思茅地委、思茅地区行政公署、中共普洱县委、普洱县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保护和利用,尊重社会各族各界愿望,在县城西北侧兴建“民族团结园”,将此碑移至园中,保护范围达4435平方米。1986年,民族团结誓词碑被公布为普洱县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评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之后,千百年来的民族隔阂正在土崩瓦解,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平等团结的关系。民族团结誓词碑主题鲜明,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因而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说:“民族团结誓词碑集革命文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于一体,是云南乃至中国各民族共有的宝贵财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生态文物保护教育示范基地’相继在此挂牌,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价值。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保护好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大力弘扬其蕴含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