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公田碑铭记土地革命历史

红军公田碑铭记土地革命历史

在革命老区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二楼展厅,珍藏着一座红军公田碑。地方志专家认为,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开展土地改革的光辉历史。

日前,记者来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透过玻璃罩细细观察红军公田碑。红军公田碑高约1米、宽约半米、厚不到20公分,正面刻有 “赤城五区三乡 红军公田”等醒目红字。随着讲解员的解说,金寨红军公田碑的故事浮现在观众脑海中……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革命老区的核心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鄂豫皖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施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将广大贫苦农民从重压下解放出来。来自贫困农民队伍中的红军战士也分得土地,享受到土地革命的成果,进一步激发了保卫革命成果的热情。1931年10月,鄂豫皖苏区党组织提出“每乡留一石到五石为红军公田,分给红军中由白色区来的贫苦农民和俘虏哗变加入红军的士兵”。鄂豫皖苏区《土地法令》规定,红军、游击队员、不能生产的苏维埃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应分得田地,其家属无力耕种时,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代耕。

吃水不忘挖井人,广大贫雇农衷心赞成设立红军公田。1931年秋,金寨金家寨、吴家店、斑竹园等地分配土地时,都把好田划为红军公田,并立石碑和木牌,提醒百姓爱护公田庄稼,并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红军的恩情与丰功伟绩。据当地老人回忆,红军公田碑竖碑时,乡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列宁小学的操场上开大会。会场正中放置着披着红绸的石碑,人们围着石碑翩翩起舞,欢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在热烈的锣鼓声、欢呼声中,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红军公田碑竖在公田旁边。此后,当地百姓参加红军更为积极踊跃,纵横百余里的豫东南、皖西北广大苏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火热景象。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告诉记者,红军公田碑是1972年在金寨县斑竹园镇小河村桥口发现的,1983年被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征集,红漆描字,用玻璃罩精心保护起来。红军公田碑是国家一级历史文物、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镇馆之宝。

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处长周化东介绍,金寨县革命文物资源丰富,是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金寨县目前保存着革命遗址26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8个点址、省级6处26个点址、市级9处15个点址、县级49处58个点址,为安徽之最。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寨县,向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随后,瞻仰了红军纪念堂,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当年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观众突破100万人次。2018年,全县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400.49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2.67亿元,全县有近20万人直接或间接受益于红色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