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耍活”成脱贫增收好帮手

“布耍活”成脱贫增收好帮手

陕西省千阳县第二届西秦刺绣文化旅游香包节日前在该县张家塬镇双庙塬村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秦刺绣成为旅游节上的主角,彰显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旅游节上,“绣娘”手工制作的各类刺绣作品集中展示,体现了千阳刺绣的精湛技艺,增强了群众巩固脱贫成果、生产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打响了“刺绣之乡·古韵千阳”文化旅游品牌。

千阳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刺绣文化渊源深厚。2004年,该县南寨镇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同年,千阳被原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作为“西秦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当地人称为“母亲艺术”的千阳刺绣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为带动当地脱贫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阳县已于今年5月正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对此,作为助推千阳脱贫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产业年均销售收入持续超过5000多万元的千阳刺绣产业功不可没。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吕明强表示:“千阳能脱贫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增收主导产业明晰,除了矮砧苹果和莎能奶山羊外,非遗项目西秦刺绣产业带动一万多名农村妇女就业,她们的参与加快了脱贫步伐。”

记者从千阳县委宣传部了解到,千阳县大力推进传统刺绣产业转型升级,以“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全县21个刺绣专业合作社共吸收贫困户社员8000余人,占贫困妇女总数的60%以上。2018年,全县刺绣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从事刺绣制作的农村贫困妇女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千阳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继承了周秦文化的民族精粹。以千阳刺绣为代表的西秦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千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胡小军表示,刺绣寄托着广大千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刺绣技艺世代相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政府积极引导和各类合作社帮助下,越来越多的“绣女”投身其中,不断扩大千阳刺绣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在千阳长大的人回忆起孩童时的穿着打扮时,总少不了提起虎头鞋、虎头帽。长辈们在一针一线的缝制过程中,把对下一代的祝福绣在其中。于是,从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设计元素,成为刺绣作品的主要内容来源。近10年来,面对越来越旺盛的市场需求,当地艺人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不仅融入了鲜艳夸张的色彩,也突破了以虎为主要题材的表现形式。如今,千阳刺绣引入绣、贴、拼、搐等新型工艺,使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拥有布制品、编织物等8类3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这也增加了千阳刺绣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增值的底气。

千阳县南寨镇鑫兴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林转表示,起初,用于刺绣的布料没有标准,大小、尺寸不一,填充物五花八门,做出的产品不符合外贸的相关标准,难以出口。如今,标准化生产被广泛引入,统一的材料、分解的步骤、固定的样式加上流水线作业,使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杨林转多次参加各种手工艺品展会,她发现符合现代人审美又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刺绣产品更受欢迎。对此,她开发制作了祝寿、招财及婴幼儿用品类作品,受到市场欢迎。

此外,以杨林转为代表的刺绣传承人通过“扶贫+培训”模式带动身边人加入刺绣产业。近年来,有逾5000人跟随杨林转学刺绣。杨林转还在千阳职业中专给学生们讲授刺绣课,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这项传统技艺。

近年来,为扶植刺绣发展,千阳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资金、场地、人员、税贷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千阳民间艺术行业的扶持,多次组织相关艺人去河南开封、甘肃庆阳等地考察学习。同时,千阳以各乡镇文化站为阵地,在全县8个乡镇40多个村举办学习班,组织技艺娴熟的艺人在部分村蹲点,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被誉为“西秦巧娘”的陕西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王秀萍2009年成立了秀萍刺绣专业合作社,通过不断创新设计,打开了产品销路。她的作品创新呈现出水墨画特色,让刺绣更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韵味。与此同时,千阳红苹果、朱鹮、宝鸡青铜器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也陆续呈现在绣布上,彰显了“刺绣+”的精美和文化特色。

“千阳刺绣在我们这里长期被称为‘布耍活’,主要用于长辈对晚辈或亲友间的馈赠,其产业价值一度被忽略。”胡小军表示,如今,无论是在脱贫致富,还是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上,千阳刺绣产业“蛋糕”正越做越大。千阳刺绣将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