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所到之处笑声朗朗;他们中绝大部分人能说流利的汉语,对中国文化和风俗毫不陌生。这群人就是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的学员,他们来自26个国家,共31位。7月18日至20日,承办单位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把这支队伍拉到了安徽黄山,让他们在这里感受中国自然遗产的壮美和文化遗产的丰沛。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山美、水美、文化美

结束了北京的专家授课、赴各单位参加对口研讨交流这两个紧张的研修阶段,面对黄山的怪石、云海以及古村落,学员们一下子心旷神怡起来。在西递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祠堂和牌楼把学员们带回了千百年前的古代中国,他们安静地穿梭于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之间,仔细品味中国建筑之美以及背后所富含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来自比利时的汉尼斯看起来像个大学生,但实际上已经工作多年,目前是布鲁塞尔欧亚关系研究所的项目协调员。“昨天我们才从高铁上下来,今天就来到了这么有历史的地方,传统和现代在中国结合得如此美妙,令人震撼。关键是这些房子里还有人住着,所以它们是活的。”汉尼斯说。

在西递镇,学员们还赶上了一次在祠堂进行的祭祀表演。他们个个看得入神,其中看得最专注的,要数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川口幸大。“我是学文化人类学的,目前主要研究宗教和传统文化,这样的表演对我来说很有研究价值。”川口说。

来自尼日利亚的纳西尔是个健谈之人,对中国的热爱溢于言表。纳西尔曾于2006至2010年在武汉大学学习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目前他在尼日利亚阿布贾法律学校担任讲师。纳西尔表示,虽然中国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可是实地考察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机会并不多。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令纳西尔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黄山风景区,学员们拾级而上,一旦风起云散、秀丽山水如画卷般铺展在脚下,他们便会发出一阵阵欢呼。学员们面对云海齐声高喊:“2016青年汉学家,我们来啦!”

道不尽的研修收获

多名学员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记者形容他们走出课堂、来到黄山的感受。不过在交谈中,他们最热衷的话题还是此次中国之旅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林迪文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专业是语言学和翻译。说起研修班,他便收不住话匣子:“来之前,我对自己的中文阅读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是有自信的,但对中国翻译出版界的现状却很模糊,也并不了解出版程序。北京语言大学的老师实在是太棒了,我的所有问题他们都解答得一清二楚。”

林迪文认为,这次研修班真正的重头戏是授课、交流和考察。这方面的收获远远超出他的预期,而且对他日后开展中国文学译介工作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诗外工夫”。

来自埃及的纳迪亚是专门研究中国政治和外交政策的汉学家,目前在埃及班尼苏韦夫大学担任讲师,她每个月都会应邀前往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做讲座,向埃及普通民众介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习近平主席今年年初访问埃及前后,有数不清的埃及媒体记者来采访我,让我介绍中国、介绍中埃关系,我在我们埃及都成名人了!”纳迪亚说,“这次参加研修班收获太大了。回去以后,一定要把此行的感受跟我的埃及同胞们分享。”

青年汉学家们对成为研修计划的一员深感自豪。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余敬格告诉记者,她已经把参加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这段经历更新到自己的履历中,因为“这对我们从事中国研究的人来说,是一种至高的荣誉”。

土耳其汉学家艾图龙19岁就来到中国,曾经在西安完成了本科学业。他的妻子也是一名汉学家,他希望妻子将来也能有机会参加研修计划。此次研修班结束后,艾图龙平安返回安卡拉,还特意给记者发来电子邮件:“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中国,我和我的妻子将来一定要让我们的儿子成为一名汉学家!”

同样将中国视作第二故乡的还有斯里兰卡学员木蒂达。木蒂达现任科伦坡国际航海工程学院讲师,曾有过在四川求学的经历,爱吃麻辣烫,爱学成都话。当被问到参加研修的感受时,她表示,研修班授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做法非常好。通过考察,真切体会到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真切感受到中国哲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在公民行为与艺术作品上的体现;此外,中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完好保存了传统文化。

思念从离别前开始

黄山之行是本次研修计划行程的一个小高潮,却也是离别的前奏。黄山之后,学员就要返京参加结业仪式,然后各自奔赴自己的祖国。对于学员们来说,授课、交流、考察固然收获甚丰,但与其他国家青年汉学家们结下的友情,还有与主承办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友情,却是“收获之外的收获”。

来自尼日利亚的纳西尔说,无论授课老师,还是文化部官员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处处都体现出对学员的尊重,特别是对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不管我们在哪儿就餐,都能享用到清真食品,这让我非常感动。”纳西尔表示,这次来华研修,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外,他还充分领略到中国人无私奉献和勤奋工作的精神面貌。

日前,记者又收到了来自巴基斯坦的哈什米的微信和林迪文的电子邮件。哈什米说:“我回到伊斯兰堡啦!你们伟大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令我折服!我爱中国!”林迪文也在电邮中表示:“我想告诉你我是多么感谢文化部和社科院,感谢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他们把一切都做得行云流水般顺畅,没有任何瑕疵,可是谁都能看得出来,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辛劳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