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学生谈内地文化实践收获: 对祖国文化有了最直观领悟

作为文化部倡议举办的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重点品牌项目,“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已连续举办12届,吸引了约700名港澳青少年参与。
港澳学生谈内地文化实践收获: 对祖国文化有了最直观领悟
6月21日至7月25日,第十二届“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成功举办,来自22所高校的81名港澳大学生,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上海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24家京沪文博机构实习参访。在实践活动临近闭幕的时刻,4位实习生班长分享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故宫博物院实习生孙乐欣:

实习经历是人生财富

“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磅礴与辉煌!”香港大学文学院的大一女生孙乐欣兴奋地说。孙乐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外事处实习,每天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带队老师处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函。她表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希望举办联合文物展的邀请函,这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也因此增添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非常荣幸能在故宫上班,亲身感受许多出现在课本里的东西。”孙乐欣动情地说,实习期间,她喜欢利用午饭间隙在故宫各处走走看看,每当穿梭在恢弘大气的红墙金瓦间,她的内心都感到无比震撼。故宫乃至祖国的悠久历史,不再只是课堂上抽象的知识,那些“雕栏玉砌”“五脊六兽”走进了她的心中,让她获得了“最直观的领悟”。

除了从皇家建筑中感悟传统,孙乐欣也从国粹艺术中收获良多。在接触京剧前,她觉得“一定很闷”,年轻人不会感兴趣。然而,参加了几次京剧体验活动后,孙乐欣逐渐有了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来自穿戏服、画脸谱、学习唱腔的有趣体验,也来自通过学习京剧历史而体会到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最让她感动的是京剧演员对传承中华文化的那种热忱。“许多京剧演员那么年轻,但他们非常重视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弘扬。我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对比,香港年轻人很少说重视传统,也很少说要保护本土文化,而那些年轻的京剧演员一直在鼓励我们要好好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孙乐欣认为,正是有了这样一代代年轻人的努力,中华文化才能薪火相传,绵延至今。

与老师、同事的朝夕相处,也让孙乐欣体会到友善与热忱的职业精神。北京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比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外事处每天要忙的事很多,而且许多同事光上班搭车就要一两个小时。”乐欣感慨地说,即便如此辛苦,他们仍然非常耐心地指导自己的实习工作。在故宫博物院学习到的这种待人接物的品质,将成为她日后进入职场最宝贵的财富。

首都博物馆实习生梁文杰:

内地的文化归属感令人感慨

在首都博物馆实习的梁文杰同学十分健谈,大方地畅谈起自己的所见所感。梁文杰是华侨大学建筑学系研究生,也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澳门学生团班长。他说,博物馆每周都会组织专家讲座,向大家介绍北京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考察了798艺术区、南锣鼓巷等文创成果密集的单位,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知识都大为丰富。梁文杰认为,活动的收获不仅是掌握工作技能,还在于通过这个平台,深入接触到祖国首都的人、事、物。

厚重,是梁文杰对北京城市文化的概括。“中国的古典韵味,要在北京这样的古都才能感受到。”梁文杰说,虽然澳门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北京磅礴大气的“帝都格局”是澳门无法比拟的。或许正是这种积淀,塑造了皇城根居民别样的文化认同。实习期间,梁文杰结交了许多北京朋友。作为北京人的他们身上那种溢于言表的自豪和对城市的归属感着实让梁文杰感叹。

基于建筑学的专业背景,梁文杰尤为关注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发展。他饶有兴致地将北京胡同和冠以“里、围、巷”之名的澳门街道做了比较。“胡同和围巷非常相似,每当漫步在历史悠久的北京胡同,总有一种回到家乡的亲切感。但从微观考察,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北京的胡同几乎都是东西或南北走向,整齐划一;而澳门的围很容易迷路,一个拐弯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梁文杰笑着说,当前北京和澳门面临着共同的考验,那就是在发展文化观光时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文物保护。

中国电影博物馆实习生林嘉欣:

抱着学习的心态感受北京

澳门科技大学新闻传播系女生林嘉欣这个暑假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实习。来北京之前,她一直很忐忑,担心自己跟不上工作进度。实习生活展开以后,她发现自己多虑了。

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带队老师并没有给实习的同学们太多负担,工作日程也相对自由。每天实习的同时,大家走遍了各大展厅。喜爱旅行的林嘉欣之前来过内地好几次,但每次都是走马观花。而这一个月的实习,让她有机会深度了解内地多家文博机构,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学到了许多关于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尤其通过在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实习,林嘉欣系统地了解到内地电影事业的沿革与发展,那些在澳门难得一睹的红色经典,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

无论是老师,还是公寓的房东,都给林嘉欣留下了十分暖心的印象。“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大家在一起就像老朋友,每天互相推荐各种好吃、好玩的。”身为澳门人的林嘉欣一开始不太适应北方的饮食口味,一个月来,她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寻访美食,领略到本地小吃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渐渐爱上了这里的风味。爆肚、豆汁、烩面等在岭南饮食文化圈中鲜见的地道北京小吃,让她赞叹不已,护国寺附近的清真小吃,则让她第一次见识了伊斯兰饮食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实习生陈震:

望香港共享祖国文化繁荣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实习的香港学生团班长陈震,是香港浸会大学法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做过香港许多艺术活动的志愿者,曾在巴黎政治学院有过一年的交换经历,在欧洲游学期间也十分热衷于参观文化艺术展览。有着丰富体验的他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十分自信。陈震认为,世界许多博物馆存在着一些通病,如藏品乏善可陈、展厅布置过密、展览主题单一、讲解设备落后等。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上述问题不复存在:宽广明亮的展厅、异彩纷呈的主题、全数字化的讲解科技,再加上本身就蕴含无穷魅力的馆藏国宝,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合璧让他深刻地感受到国家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之大。

陈震主要负责翻译、校对国博与外国文博机构的往来信函、合约、展品目录等文件。他认为,这些有意义的工作,让他得以了解世界各地文博机构间“既严肃又亲密”的合作交流关系。由于国博业务广泛、展览活动多元,每天的实习工作颇为忙碌,但陈震乐在其中。“比如目录校对工作,让我留意到每件展品的各种细节,这是储备知识的过程。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观展,看多了甚至会觉得无聊,但如果细心检视,同时配合对应的图文介绍,真的能学到不少东西。”

陈震表示,在这里得到的锻炼令自己受益匪浅。“单位并不会因为你是实习生而放松要求,甚至会把一些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这既是对你的信任,也是对你的考验。”为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院方曾安排他负责接待法国卢浮宫的访问代表。从欢迎仪式,到带领相关人员参访各个展厅,再到详细解答法方代表有关展品的运输、保护、修复等事无巨细的问题,陈震忙得不亦乐乎。辛苦之余,他找到了一名光荣的正式馆员的感觉。“这算得上我这个月最出彩的经历,也是实习中最难忘的记忆!”陈震自豪地说。

陈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除了博物馆,文创、影视、旅游等领域也都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以前是香港向内地输入文化产品,不少人是看着港片长大的,而如今,香港最火的电视剧可能是《琅琊榜》。”陈震说,鉴于此,希望进一步推广内地的成功经验,让香港共享祖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