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中共北京市文化局党组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文化系统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正确导向、聚焦发展主题、锐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本报从今日起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围绕梳理“文化发展”、反映“文化民生”、讲述“文化故事”,全面总结近5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改革的生动实践和突出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按照中央部署,北京市委、市政府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日前,北京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身份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明确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将极大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向前发展。

近年来,北京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牢牢树立“四个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以首都意识、首善标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积极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树品牌、育人才,文化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全国文化中心影响力不断彰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98%。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涌现,昆曲《红楼梦》、评剧《母亲》获得文华大奖,曲艺京韵大鼓《丰碑》荣获群星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创新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力度逐年加强。文化市场保持繁荣稳定,全市营业性演出年收入突破17亿元。对外文化交流活跃,重大文化活动和民间交流持续开展。

出政策——着力保障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后,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实施意见,即《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服务规范、首都示范区创建的“1+3”公共文化政策,制定过程管理办法,有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制定《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颁布购买目录,修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扶持办法;印发群众文化项目扶持办法,激发基层文化活力。

坚持抓好文化惠民。每年组织“万场演出下基层”,举办“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周末场演出计划”“百姓周末大舞台”等公益演出。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围绕“舞动北京”“阅读北京”等六大板块,年平均举办2万场次。创新举办首都市民音乐厅活动。出台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逐年增加补贴金额、补贴票数。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对70余个符合条件的剧场补贴演出5000余场,补贴低价票73万余张。

推进京津冀三地文化共建共享。印发《关于推进京冀两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工作意见》,签订《北京市文化局、河北省文化厅、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文化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三地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等,先后成立图书馆、艺术职业教育、数字文化馆、文化产业、演艺等领域联盟,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文化发展联盟等。积极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编制专项规划,推进图书馆、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搭平台——荟萃文化精品,促进文化繁荣

搭建艺术创作规划平台。组织召开全市艺术创作生产工作会,引导主题创作。2014年至2016年,市属文艺院团新创剧目90余个,复排加工剧目140多个。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策划推出京剧《党的女儿》《大钊先生》和昆曲《飞夺泸定桥》、歌剧《长征》、评剧《母亲》等一批主旋律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

搭建优秀作品展演平台。组织“春苗行动”优秀少儿题材剧目展演、“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公益青少年艺术节“打开艺术之门”等,不断为首都市民呈献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近年来打造了“艺术北京”“演艺北京”“动漫北京”等品牌,促进艺术品、优秀剧目以及动漫产品展示和交易,助推文化市场发展。连续两年动漫游戏产业产值增长幅度超过10%。2016年,动漫游戏产业产值521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60.2亿元,居全国首位。演出市场持续繁荣。近3年,全市营业性演出年均超过2.4万场。2016年票房收入17.13亿元,同比增长10.7%。

建机制——打造全链条式艺术生产扶持方式

抓好艺术创作前端排练。针对排练难、排练贵问题,建立全国第一家面向文艺院团的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剧目排练中心,形成剧目培育和孵化基地。自2015年运营,截至今年7月底,排练中心已接待263家文艺团体、339个剧目排练,308个剧目成功演出,其中民营团体达98%。

抓好终端演出环节。针对租用剧场成本高、演出票价高、剧场使用不平衡问题,建立全国第一家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统筹演艺资源,盘活存量,搭建剧场、剧团、观众三方受益的服务平台。平台自2015年运营,截至今年7月底,共演出186台350场优秀剧目,涉及10余个剧种,观众累计17万余人次。

建立全国第一个省市级文化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立足公益性、体现导向性、增强示范性,每年投入1亿元,打破行业、系统、体制界限,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方向开展资助。2016年开始运行,当年评选出资助项目97个、涉及资金8361万元,其中对民营文艺院团资助金额超过50%。

树品牌——弘扬中国精神,展示北京魅力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精品化。配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G20峰会协调人会议、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亚投行开业、世界田径锦标赛、米兰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组织高水平文艺演出。配合高层领导访问,连续7年在近20个国家举办“北京之夜”品牌文化活动,展示中国精神、北京风采。把握春节文化交流契机,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连续11年举办春节文化活动,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连续举办8年,实现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创新打造“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百猴闹春”“鸡鸣东方”生肖快闪等系列春节活动。港澳台文化交流坚持以心相交,加强青少年和民间人文交流,港澳台大学生文化实践活动、两岸城市文化互访等活动带动作用日益扩大。

精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京剧流派传承创新工程,举办北京戏曲文化周活动,发起成立戏曲文化发展联盟,将中国评剧大剧院打造成“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修订《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管理办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国家、市、区三级非遗名录体系,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加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非遗保护成果展示展览力度。梳理大运河非遗资源,提炼运河文脉,逐步开展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研究,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

育人才——为文化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不断夯实基层文化队伍。加强专职基层文化组织员队伍建设,实施“文化驻乡工程”“千人培训”计划。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加快推动北京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市在册文化志愿者3.27万名,文化志愿团队311个。

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四个一批”“百人工程”培养,在全国率先制定动漫游戏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办法,完善艺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加强文艺人才培育,支持运营少儿戏剧场。加强专业人才交流,持续举办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请赛等活动,促进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