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让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准更便捷

智能化让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准更便捷

为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公共文化辐射力度,提升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上海市静安区主动适应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以需求为导向、以内容为抓手、以受众为根本、以创新为突破、以多元为动力,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针对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辐射面不宽、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文化信息沟通路径不够便捷、文化活动多元性欠缺、设施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努力建设设施布局均衡、供给主体多元、运行机制科学、传播手段先进、公共服务高效、群众喜闻乐见的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

在上海市文广局正式发布《“文化上海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之前,静安区就已对公共文化信息化手段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升级区域文化门户网站,开发移动终端应用,实现数字文化服务手段多样化和应用方式多元化。2013年,静安区正式启动创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将项目命名为“智”文化服务平台。2015年,该平台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并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静安区副区长鲍英菁在创建工作中多次提到“智”文化服务平台的重要性,并在今年4月18日召开的2018年静安区公共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不断优化“智”文化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文化服务、产品与市民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出色成绩迎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组对“智”文化服务平台项目的评审验收。2016年,该平台创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通过。2017年6月,该平台顺利通过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期督查。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建设,“智”文化服务平台目前会员人数已超过15万,根据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的群众满意度调研报告,平台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2%。

依托互联网技术 创新服务渠道与模式

2013年6月,静安区文化局制定完成《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规划》,与上海申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始筹建“智”文化服务平台,运用网络技术打造线上公共文化生态圈,通过信息互动、数据分析、才艺展示等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这项工作开展过程中,2014年6月,完成了搭建覆盖手机、移动终端、个人电脑、文化场所服务终端的文化信息传播、分享、互动平台,并投入运营;2015年,联合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场馆、街镇社区,整合立足全区、辐射全市的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平台开始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为了顺应手机网民成为网民主体、微信聚集大规模网络用户群体的发展趋势,兼顾不断增长的微信老年用户的需求,静安区文化局与腾讯公司合作,着手开展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微信端微网站的建设工作,并于2017年底完成第一期建设工程。

2018年2月12日,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微信端微网站正式上线,实现了由多入口多平台的服务模式向多入口单一平台服务模式的转变,满足了移动客户端浏览体验与交互性能的要求。上线半年以来,微网站共发布各类文化活动信息稿件3000多篇,3万余人次参与活动。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宏介绍:“平台微网站的上线运行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新突破,是市文广局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2.0版探索的新成果,是静安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探索进程的新模式。通过这一新入口,市民可以享受无缝切换的‘直通车’服务,掌握静安区公共文化活动资讯,进行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等,大大提升了市民参与公共文化的便捷性与舒适度。”

在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微网站上,精简的服务界面展示着九大功能,包括“场馆预约”“抢票预约”“文化日历”“在线培训”“团队空间”“我型我秀”“在线投票”“个人中心”“积分商城”。其中,“场馆预约”涉及的场馆包括3个区级场馆和12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26个活动室,市民可根据场馆相关介绍及开放时间自主预约,而各项活动信息则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于“抢票预约”和“文化日历”中。

除此之外,“智”文化服务平台微网站还为文化团队及市民开辟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交流分享的空间,文化团队可以进行活动信息发布、团队会员招募等相关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市民组建文化团队的门槛,从而培育了一批具有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文化社团,吸引了更多基层群文团队一同参与社区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据统计,静安区星级文化团队的数量两年内新增了100余支。

提升服务覆盖率 扩大活动辐射范围

以往公共文化活动的辐射范围往往局限于本街镇及相邻街镇,目前,“智”文化服务平台已实现了全区覆盖,不但打破了街镇之间的局限性,活动范围还辐射到相邻的虹口、宝山、普陀、黄浦、徐汇等区,甚至有人从较远的闵行、松江、奉贤、浦东等地赶来参加静安区的文化活动。2017年,静安区重大文化活动约90万人参与,占静安区常住人口的85%。

过去,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有了“智”文化服务平台后,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群体频繁登录平台,预约和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场馆里的年轻人纷至沓来,平台上的亲子活动、白领活动人气爆棚,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知道“智”文化服务平台后,也成了平台的忠实粉丝,给自己的业余生活带来了高品质的文化享受。静安区图书馆外来务工人员小罗说:“进剧院看演出是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现在我们也有机会看这么好的演出了。上次带儿子去大宁剧院看舞台剧《蚂蚁王国历险记》,他回来后高兴得不得了。这个平台真好,真实用。”

“智”文化服务平台还广泛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引入在线直播服务,克服了场地面积小、参与方式单一的缺陷,活动参与人次几何级增长。2017年、2018年,静安区重大文化活动线上参与人次合计达2223万,如静安文化品牌“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今年首次运用直播平台,开启实时直播和互动传播方式,参与人次达1104万;今年5月5日至23日,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市民剧场”活动吸引市民线上参与106万人次,线下93.64万人次;“连着网络去博览——5·18国际博物馆日”静安主题活动共吸引118.3万人次参与,其中线上112.5万人次;静安区文化馆“6·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类展览、演出、讲座、互动等活动直播观看人次达86.1万。微信名为“彩铃”的用户在活动推文下留言“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树立‘新标杆’”,表达了对平台的充分肯定与期望。

开展场馆预约 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

“智”文化服务平台上图文并茂的场馆展示、可开放活动室的预约服务,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团队和市民前来使用文化设施。2017年10月17日,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荣宗敬故居(俗称“荣家老宅”)历经近6年的修缮后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智”文化服务平台不仅依托微信做足宣传,带市民线上浏览建筑内部风情,还通过微信预约送出在“荣家老宅”举办的“罗马1950—1965”艺术展门票,让观众有机会“亲临”历史场景,真切感受文物建筑及艺术展览带来的人文关怀。一时间,“荣家老宅”预约人数剧增,一票难求。

静安区文化馆新馆开放初期民众知晓度并不高,但它拥有优质公益活动、丰富的公共文化配送项目,以及免费预约的活动教室。该馆通过“智”文化服务平台的宣传和“场馆预约”服务,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大了知名度,吸引老中青三代尤其是都市白领踊跃参与点心烘焙、古琴教学、旗袍制作等活动,为文化馆的活动教室增加了人气。在“智”文化服务平台推动下,静安县文化馆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单位通过文化阵地共享、文体活动联办、文化人才共育,构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职工市民共同受益的公共文化新格局,共同建立了区域性职工公益文化共建基地——文华荟。这一文化共建的创新模式大大提升了文化馆丰富的设施资源利用率。

凝集都市新文化 打造多重静安文化品牌

静安区历来是海派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和承载地,彰显了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魅力。“智”文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着力推动苏州河南岸和北岸两大海派文化经典流派的融合创新,注重培育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特色文化。根据相关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智”文化服务平台不定期开设重大活动专栏; 对区域内文博场馆、历史保护建筑及非遗项目等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并实现数字化转换;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将区域品牌文化活动、特色文化课程等文化资源数字化,使文化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公益性、普及性、经常性的文化品牌项目。

家住静安区彭浦新村的王女士表示,通过参与“智”文化服务平台的赠票活动,今年已带家人前往大宁剧院观看了两场心仪的“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剧目,并发动亲朋好友共同为活动做宣传。“静安·现代戏剧谷”已连续举办多年,集中呈现了“名剧展演、壹戏剧大赏、市民剧场”三大板块,每年为上海市民带来众多世界著名的戏剧作品。“智”文化服务平台重点推介海派文化类题材的戏剧作品,探索传统戏剧艺术发展及多元文化融合,鼓励原创戏剧作品孵化,通过“市民剧场”打造“市民戏剧节”,深受市民喜爱。

喜爱文学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任先生表示,“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创办以来,他时时关注“智”文化服务平台的相关活动预告,几乎每场活动都准时参加。任先生说:“通过网文讲坛平台,不仅可以和网络作家面对面交流,还能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跨界互动,对我个人的创作很有帮助。”像任先生这样有时间实地参与“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的人较少,更多的人往往会选择观看直播,仅2017年与2018年上半年,“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的线上参与人次已达到900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旧称西摩路,建于1914年,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聚集区,被称为上海开埠后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的代表性路段。此外,“智”文化服务平台还持续推进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品牌建设,成功创办了静安区年度“十大公共文化事件、十位公共文化人物”评选活动,帮助形成了彭浦镇摄影、共和新路茶艺表演、北站少儿京剧等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社区文化品牌。

依靠大数据分析 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过程中,静安区文化局高度重视发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作用。“智”文化服务平台采用会员制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后台数据库的建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数据,制定了一套基于会员积分系统的成长激励和奖励计划,为文化配送的效益评估打下了大数据基础。2018年的公共文化配送项目就通过专家评审和市民集赞,遴选出最受市民欢迎的项目进行配送。而“抢票预约”功能则可以帮助政府部门了解市民真实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也为群众参与度、满意度的测评提供了数据基础。

静安区文化局与中国电信合作,将“智”文化服务平台与中国电信863科技项目“精定位大数据分析系统”相结合,实现了区域内各文化场馆人流数据采集、兴趣爱好统计、静安区文化活动信息的精准主动推送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推送更有针对性和定制性。例如,向参加过亲子活动的人群主动推送静安区的亲子类活动信息,效果显著。根据统计,静安区图书馆亲子活动的预约出席率达80%以上。

“智”文化服务平台工作小组技术人员介绍,通过系统统计,能准确掌握来馆市民的到馆时间、来馆频率,从而发掘“金牌读者”;分析市民常去的活动空间及所处位置,便于引导市民有序使用场馆设施。数据显示,静安区图书馆的人流高峰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区文化馆的人流高峰在晚上7点至9点,场馆负责人可以根据人流高峰时间段调整服务方式,安排合适的时间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对到馆市民的居住地、年龄段的分析,进一步帮助政府在优化各类服务项目上更加有的放矢。

当前,公共文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下一步,静安区文化局将通过软件功能改善、资源内容充实、信息技术应用等手段,不断提高平台服务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具体目标为:一是夯实基础,引进技术。在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2.0版基础上,整体规划,引进微信端不断推出的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定期分析用户数据,做到文化信息的精准投放。二是充实内容,打造品牌。全区各场馆要积极运用新科技,借助新媒体进行数字化建设,丰富发展形式,扩大影响辐射范围。三是发扬特色,确保长效。原闸北区、静安区合并后组建的新静安区位于市中心,历史文脉悠久、商业商务发达、文化氛围浓厚,要进一步发挥优势,优化“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正如有关专家在该平台项目验收实地检查时所说:“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与人民群众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和供给机制。”

静安“智”文化服务平台建设还在路上,文化惠民不止步,创新服务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