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文旅光景一时新

烟台:文旅光景一时新

东莱之滨,文旅光景一时新。山东省烟台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保障近年来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曾于去年承办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文旅融合之后,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烟台市积极转变思路,聚焦新时代民众的新需求,走出了“抓文旅普惠共享,树精准服务品牌”的为民惠民实践之路。

延伸服务触角,保障民众权益

金秋的烟台,棉花状的白云飘在远处的海面上,一场覆盖城乡的“文旅百日大惠民”行动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提出,9月至11月要集中力量、统筹资源,把2000多场文旅活动送到城乡居民身边。

与上述工作同步实施的,还有“文旅百日大比武”“文旅百日大问需”行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祖玲介绍,“三个百日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对内挖潜力、充分激发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干事服务动力;对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烟台希望用更优质精准的服务,切实提升群众文旅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加快烟台文旅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为“十四五”相关工作开展把脉定向。

一边抓文旅普惠共享,一边树精准服务品牌,这是近年来烟台文旅公共服务为民惠民的工作思路。目前,全市建设14家文化馆、15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35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同时有14家公共图书馆、31家城市书房、37个博物馆(纪念馆),基本构建起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体系。

根据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最新消息,总投资16.5亿元的烟台文化中心正加快规划设计,包括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创意馆,将打造地标式的文化服务设施。

筑牢硬件基础之后,烟台还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创树品牌,提升公共文旅服务“软实力”。2019年起举办的烟台市民文化节,不仅将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万场文旅活动送到基层一线,更搭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群众受益”的大平台,解决了公共文旅服务建设的行政区划制约问题,最大程度统筹部门、行业和社会资源,实现公共文旅服务的共建共享。

以市民文化节为引领,烟台还创新打造了“艺术烟台”公益美育、“一馆五团”志愿文艺团队服务、“你读书、我买单”等精准服务品牌,每年提供9000余课时公益美育课程、1000余场公益演出。

聚焦民众需求,创新服务模式

今年以来,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态势,烟台公共文旅服务再出新举措。3月底,在山东省内率先上线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烟台文旅云”,以文旅大数据中心为支撑,实现“一机在手,畅享文旅”,上线以来推出活动2000余项。

依托“烟台文旅云”,3月底第二届烟台市民文化节“云”启动,目前已开展各项活动6000余场。

在新一年的实践中,烟台市民文化节服务机制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延伸出“五送六进”“三关四爱”新模式。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市县镇村四级专业和社会服务力量,送文化资源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在“送文化”中“种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同时,更多关爱老人、儿童、农民工等群体,让烟台公共文旅服务“一张网”直抵一线、“多触角”定点卡位。

“烟台文化大讲堂”今年“七一”正式启动,邀请文旅领域权威大家每月一讲,树立“制高点”,增强文化引领力。这是烟台紧跟群众文旅服务新需求,创新精准化、定制化服务模式的一个典型范例。

2018年起,在文旅机构融合改革的背景下,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就树立了“开门办文旅”的理念。当地实施群众文旅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建立起电话专线、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等6个渠道,广泛而深入地了解群众文旅需求,孜孜以求“烹小鲜”,培育打造文旅服务“烟台模式”。

比如,在全民阅读领域,2019年10月,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全省率先开启线上线下“你读书、我买单”精准服务,变“图书馆买什么,读者看什么”为“读者想看什么,图书馆买什么”,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阅读需求。截至今年9月1日,线上线下读者共5078人,选购图书超1.06万册,带动读者的办证率、借阅率比往年同期增加了20%。

在公益美育领域,以市县两级公共文化馆为主阵地,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社会志愿培训力量,构建起由“14家文化馆+百余家社会培训机构”的全民艺术普及体系,打造了“艺术烟台”公益美育服务模式,每年提供公益培训课程9000余课时,惠及市民逾10万人次。

曾参加过烟台美术博物馆活动的芝罘区居民张文萌说:“能看出活动组织得很用心,感觉到政府越来越关注老百姓的日常文化需求。”

立足职责使命,助力文脉传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台的优秀文化遗产璀璨多姿。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2处、省级文保单位105处,国家级非遗14项、省级非遗38项。

在烟台“百年老街”朝阳街、所城里,计划总投资180亿元的芝罘仙境项目正在加快实施。项目启动之初,就确立了“考古先行、研究跟进、整体规划”的规划思路,成立芝罘仙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前期介入、专人跟进审批、专班全程服务,走出了文物连片开发利用的“烟台路径”。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文化是烟台最鲜明的文化底色。在市区,计划总投资1500亿元的“海上世界”项目正在实施,建成后将成为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

让优秀文化在文旅项目中活起来的同时,烟台也着力攻坚精品艺术创作。今年初疫情期间,烟台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迅速行动起来,共创作京剧、吕剧、剪纸、面塑等不同形式的抗疫作品近3000件,为全市人民战胜疫情加油打气,也彰显了烟台文化的多彩多姿。

此外,烟台全力激发全社会艺术创作活力,营造“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和演出生态,精品艺术创作结出新硕果。音乐剧《碧血丹青》、京剧《地雷战》、吕剧《玉皇顶起义》《惊蛰》4部新剧加紧创排,京剧《戚继光》、吕剧《社区书记》持续打磨提升,《社区书记》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项目,《西海地下医院》等4部剧目登陆保利“云”剧院,在全国66个城市同步播出。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收官之年。烟台市聚焦乡村基层,开展了“听乡音”等 “六乡”活动。通过“最美烟台歌曲”“寻访好家谱·传承好家风”“忆乡物·烟台好礼”“美丽乡村”摄影展览等征集、评选活动,让人们留恋乡村,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