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位退休老人为社区图书馆志愿服务17年

60多位退休老人为社区图书馆志愿服务17年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白天,退休老人进来喝茶、看报、聊天;黄昏,学童过来写作业、看书、等大人归来;周末,白领静坐一隅,阅读资料,网上求知……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中海怡翠社区内的社区图书馆,面积仅150平方米,却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食粮。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全是银发老人。他们整理书籍、端茶送水,为读者提供保健知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忙得不亦乐乎。

“社区图书馆不仅是居民看书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另一个家。”84岁的馆长熊友彪穿行在整洁有序的书架间,看着沉浸于文字世界的读者,脸上满是欣慰。他清晰记得,2002年9月,退休后的他和老伴儿刚迁来深圳,住进中海怡翠社区不久,社区负责人便找上门,请他担任即将成立的社区图书馆馆长。那一年,他已67岁。在接下来的17年里,他为了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志愿到图书馆做义工,为这座社区图书馆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了解,中海怡翠社区远离深圳中心城区和龙岗中心城,当时文化设施短缺,居民要去图书馆需跑很远的路。为了更好服务群众,社区决定成立一家图书馆,因为经费紧张,想采用义工服务模式,知识分子熊友彪成为馆长的不二人选。

熊友彪毕业于清华大学,退休前是甘肃某科研所的核物理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了与在深圳创业的女儿团聚,他和老伴退休后便迁到了深圳定居。

看着当时社区党委负责人恳切的眼神,作为一名老党员,熊友彪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同时,经过社区党组织号召,熊友彪领头,一批退休的干部、医生、教师等也很快聚集起来,组成义工队,走进这座新成立的社区图书馆。

但熊友彪没想到,做这个馆长并不容易。刚建的图书馆面积只有100平方米,藏书少,馆舍没窗、不通风,仅有的几套桌椅还散发着刺鼻的味道。而且图书只能读不外借,居民有些失望,来的人越来越少。熊友彪和其他义工尽力做好服务,无奈馆内硬件、软件都差,读者数量一直较少。

怎么办好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该是什么样的?中海怡翠社区党委和这些老年义工一直在思索。十几年内,他们不停摸索,不断调整改进,前后推出了借阅图书服务、更改图书馆开放时间等,一心想要办好这座社区图书馆。

2015年6月,退伍军人徐敏金被调到中海怡翠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工作站站长。看着读者不多,徐敏金明确提出要升级改造,解决面积过小、图书短缺、设备落后等现状,要将其建成一家高品质的社区图书馆。在吉华街道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海怡翠社区党委向上级申请了“民生大盆菜”项目,用专项资金改造社区图书馆。2018年7月18日,焕然一新的图书馆重新开放,开馆当日居民携家带口,挤满了整个馆舍。

17年间,这座社区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很多故事,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65位兼具文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退休老人,曾主动来这里开展志愿服务。现在除了固定的25人,有的思乡回了老家,有的搬离了社区在其他地方发光发热,有的则倾尽最后一腔热血,直至病逝。

在这群老人的悉心呵护下,社区图书馆一点点成长、壮大,现在馆藏图书已达1万余册,馆内窗明几净、整洁温馨,既有阅读区还有休息区,成为深圳屈指可数的社区图书馆,得到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每天走进图书馆,老人们就像进了自己家、看见了自家孩子,尤其是陪它一路走来的老义工。已搬离中海怡翠社区的詹江海,依然每天转4次公交车来馆里值日,再累心里也是乐呵呵的;身患重疾的老义工毕建恒,只要不化疗,就坚持来值班,他舍不得风雨同舟10多年的老伙计,更心系这座一手创办起来的图书馆,不管众人如何劝阻,他只念叨着“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为大家服务”……

在社区图书馆,居民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和温暖。开馆前,老人们会提前将门窗、桌椅、地板等擦拭一新,再为老年人烧开一桶茶水,为年轻人准备一桶白开水;闭馆后,老人们还要打扫一遍卫生,再将书籍一一摆好。馆里还特意备了药箱、雨伞,以防不时之需。

尽管只是义工,没有报酬,但在老人们心中,依然有一种责任、一种情怀,每天风雨无阻。有人患病了,也会带着家属替代自己服务;实在来不了,就让家属到馆值日。

这群老年义工,有的是高级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专家医师,有的是老党员、老干部,离退休后聚集一起,奉献余热,17年来累计服务读者4万余人次,受到社区群众的大力点赞,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85岁的黄纪特是这家社区图书馆的创馆元老之一,他说,自己搞了一辈子教育,知道书籍对人有多重要,所以来做义工,让更多人爱上读书。来自江苏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闫志光说,虽然退休了,但身体很好,还能做点事,做义工的同时也结识了一帮老伙计,很快乐。喜欢旅游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休干部周戈,则是在做了10多年义工的老伴儿感召下,跑到图书馆做了义工;来自湖北的退休干部皮兆勋则本着初心、爱心、恒心,离职不离岗,成为义工团队一员……

“图书馆有阅读氛围,在这里才能看书,在家里一捧上书就打瞌睡。”86岁的张福昌是社区图书馆的铁杆读者,只要不闭馆,就雷打不动地来此阅读,每天坐在靠窗的那把铁椅上,戴着老花镜认真看各种书籍。偶尔一两天不能来,他还会打电话向义工们“请假”。

社区居民受义工老人的影响,也帮着做些事情。馆里的一次性杯子没有了,他们默默买来一大摞。暑假、寒假期间,很多学生来图书馆做义工,帮着整理书籍、打扫卫生。还有一些居民,将家中旧书搬过来供他人借阅。一些小朋友把图书馆当成游乐园,只不过,此间“玩具”尽是书。

现在,这家社区图书馆小有名气,来此看书的居民越来越多,志愿服务的老人也越来越忙,但心里乐呵呵的。他们的事迹广为传颂,8人被评为深圳五星级义工;熊友彪被评为十佳“最美吉华人”。

从建馆到现在,从花甲到耄耋,熊友彪无私奉献17个年头。因老伴儿腿脚不便,他早在2008年就搬到了罗湖区居住,远离中海怡翠社区,但依然坚持每周到图书馆服务。

“这座图书馆,最应该感谢的、功劳最大的人,无疑是熊馆长。”面对老伙计们众口一词的赞誉,熊友彪却总是说:“图书馆能有今天,全靠街道、社区等各级党委的鼎力支持,全靠老同志们的协力奉献。我们这群人,只要能动,就不会离开社区图书馆,它是大家青春的保鲜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