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于博 游于艺

依于博 游于艺

身姿摇曳,舞步蹁跹,水袖舒展,如梦如仙。8月末青岛市博物馆(以下简称“青博”)举行的第二场“夜色青博”活动,在莱西木偶戏《嫦娥舒袖》的表演中拉开了序幕。到场观众感慨留言:“在小剧场、旅游景点才能看到的木偶表演,在青博也能看到;青博借助多种方式展现非遗文化,我们既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感受到保护传承的使命。”

非遗既记录着人类过去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又持续叠加着新的文化痕迹,是不断传递的活态遗留。青博用多元化阐释方式,凝练出具有“Participation参与性、Play玩乐性、Performance表演性、Convergence Platform融平台”特征的非遗活化体系。

Participation:公众参与性强的体验活动

青博依托教育活动,策划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各种非遗体验活动,其中“技艺密码”“古代运动会”深受观众喜爱。“技艺密码”选取技艺类非遗,开展了涵盖中国结、现代版珐琅和手鞠制作等20余种体验活动。“古代运动会”充分利用馆藏古代体育类文物元素,将投壶、蹴鞠、抖空竹等多项古代运动项目,附着于古老文物之上,让参与者体验古人智慧与风范雅礼。“我们的节日”系列则让民俗节礼重回国人视线,开笔礼、彩鸢寻春等活动,参与者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带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欣赏,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Play:“休闲+知识”的青少年研学营

针对学龄前幼儿教育特征,青博精心策划“蒙学雅颂”幼儿经典诵读公益班,开设幼学琼林、说文解字、古代吟诵等课程,采用文字溯源、模拟感悟等体验方式,让小朋友对话天地,探索日月星辰的奇妙存在;了解甲骨文、篆书、隶书等古老汉字知识;吟诵国学经典,继承中华文化精髓。文博研学夏令营的策划人说:“借助研学和素质拓展,优化馆校合作,以轻松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播文博知识。”研学营全新设计推出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课程和活动,分解简化非遗技艺项目,开设了民乐赏析、匠心传习等研学项目,选取传统技艺中工笔瓷画、古籍装帧等10多项非遗知识和手工技艺,用溯源法、劳作识技法、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法,全方位评估学习结果、学习目标以及认知等。研习营突破了学科育人的单一模式,用多元方法助推学生感知文化、全面成长。

Performance:遗产多样化演示专题

Performance不仅是艺术类非遗,还特指借助于博物馆优势馆藏和修复技术策划的可演示、可参与的项目。

青博延续“博琴雅韵”活动,不遗余力地推动古琴文化传承。基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调研,重新认识古琴的艺术与科技价值;携手青岛张薇诸城派古琴艺术交流中心,共建古琴传习基地;举办古琴公益基础班、提高班,以及“千年唐乐”学术讲座、民乐赏析夏令营、金秋赏乐会等琴乐交流活动,呈现古琴这一民族文化符号的静美幽谧、含蓄内敛的品格,在保护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度。

青博拥有以纸质品为主的国家文物修复资质,藏有众多珍贵古籍。基于此,推出“书画装裱体验”,观众可在文物修复室听专业讲解,看修复师演示调制糨糊、洗画心、揭裱等重要环节,亲身感受 “我在青博修文物”。“书的故事”结合史实图片、馆藏文物,以流动展览、多媒体讲座、VR互动体验结合的模式走出馆门,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Platform:非遗传承项目融平台

当代博物馆已树立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等重要的观念,把历史信息与文明信息保管好,采集、破译、解读出来,并传播给合适的受众。比如,在启动青博常设年画展览“乡间画记”时,策展组到年画制作地区开创了以十二生肖、青岛风光为主题的年画拓制体验活动。

非遗传承需要政府、社区、文化机构及传承人等多方努力,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应发挥纽带与桥梁的作用。青博出版的《文物里的“金木水火土”》《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少年读本,从中小学学生视角讲述非遗故事;与青岛旅游项目“时光印记”合力推出雕版印刷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烙画技艺,并开发出吉祥寓意的文创产品,成为非遗推广与传承的融平台。

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隋永琦认为,在文旅融合的新语境中,博物馆可以借助现代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多重推动,形成具有文化旅游精品化、媒介形式多样化等特质的非遗活化保护体系,让更多人融入中华精神传承,赓续华夏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