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妈妈回家” 让孩子告别留守

“让妈妈回家” 让孩子告别留守

10月中旬,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中,记者一行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安垣县。在子腊村村口,记者见到了风风火火招呼来客的安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这位“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发起人成了当地名人,石栏镇各村寨也因非遗扶贫项目成果引发各方关注。因为非遗,外出打工的妇女重新回到村寨,曾经落后闭塞的村寨重现生机。

“妈妈怎么还不回来?”

刚来文化站工作时,没有双手的麻正兵一度受到质疑:“一个健全人都改变不了什么,你能做啥?”麻正兵说正是这种质疑让他决心搞出点“名堂”。农村要发展,必须得有产业,那么文化站能做什么?起初,他通过打造文化活动对外宣传推销村里已有的农产品。后来,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有了要使非遗传承激发发展动力的念头。“有一次,我去村口办事看到一个守在那里等妈妈回家的小女孩,从我办事出来已经过了三四个小时,她还坐在那里等。看到我走近她,小女孩露出期待的眼神说,我妈妈怎么还不回来?”麻正兵说,那是他来石栏镇后第一次落泪,留守儿童内心的呼喊让他决定通过非遗传承与创新,将外出打工的妈妈们吸引回来。

要让妈妈们回家,就得让她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花垣是百里苗乡,当地苗族女人擅长刺绣。如果能将苗绣这一非遗项目与扶贫相结合,麻正兵相信市场销路不会差。万事开头难,发动更多绣娘加入就得找到带头人。子腊村的龙志银是附近几个村寨绣活做得最好的绣娘之一,但是为了养家,龙志银前些年一直在县城打工。麻正兵第一次与她商讨项目,请她回家时,她内心存在质疑。“打造苗绣项目没用的,根本赚不到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麻正兵一次次与她沟通,龙志银决定回家试试。就这样,龙志银等绣活做得好的人每人带四五个徒弟,边培训边出活。后来,麻正兵启动“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组织镇上妇女成立苗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将大家聚集在一起分工合作,开始采用规模化、标准化方式手工生产苗绣。

绣出甜蜜生活

从在子腊村龙老香家中设立第一家苗绣生产作坊开始,一年后,子腊村陆续开了20家苗绣生产作坊。绣娘边培训边生产,在家就可以做绣活,什么都不耽误。产品卖出后,每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

在子腊村的一个生产作坊里,记者看到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放着苗绣机以及一部分未完成的绣品和一些成衣。绣娘说,简单图案的绣品两天就可以完成,复杂的需要一个月。现在当地人穿的苗族服饰基本都靠机绣完成,手绣服饰由于价格稍贵,大多能满足高层次需求。“以前苗家女儿从小就会做苗族服饰,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穿,基本没有多余的布拿来卖。现在条件变好了,有了先进的机器和布料,但是年轻人对苗绣这门技艺越来越不重视。‘让妈妈回家’项目让更多的年轻妈妈返乡,这门手艺有人来传承,贫困的生活也有了改观。”苗族服饰州级代表性传承人龙老香说,她现在徒弟很多,因为大家有基础,比较好教,只要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独立完成绣品。麻正兵笑呵呵地说,龙志银家不仅脱了贫,收入翻番,还买了私家车。龙志银说,由于苗绣卖得好,她的女儿和儿媳妇也加入团队,在县城里开了苗绣服饰店,生意也不错。

如今,“让妈妈回家”项目已成为当地文化扶贫的标杆项目之一,在湖南多地得到推广。据统计,湘西州在4个苗族聚居县设立了20多个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吉首市有1/5的返乡妈妈和留守妇女从事苗绣事业;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4000多名织女在当地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领下通过侗锦脱贫。

梦中画面实现了

如今,“让妈妈回家”项目已经受到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文化和旅游部的重视,通过政府扶持和搭台,链接国际品牌服饰“木真了”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本土传承企业七秀坊、山谷居民等,在当地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精准扶贫,让更多留守儿童感受家庭温暖,帮助更多家庭团圆。

虽然“让妈妈回家”项目近几年发展情形较为乐观,但是如何开拓销路,让绣娘们有稳定收入,一直是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事。麻正兵说,苗绣市场在大城市、在国外。只要产品质量过硬、设计风格更贴近现代审美,与各大企业或外资企业合作是可以达到的目标。

在子腊村,记者看到20多岁的石翠凤穿着民族服饰、打着锣鼓,自信满满地讲述苗绣作坊的事,神情里透着幸福与满足。在苗寨里生活,每天吃着香甜的贡米、饮着甘洌的泉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工作时,孩子在身边快乐地玩耍。这样的场景是石翠凤梦中的画面,如今实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