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荆州花鼓戏 助推潜江打造戏剧之都

即将建成的曹禺大剧院

即将建成的曹禺大剧院

灵秀湖北,水泽胜境,古来同讴。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的小城潜江,江汉连通,沃野呈碧,锦绣大地,水润清华。

11月的潜江,层林尽染,秋色灿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戏剧的芬芳。仿佛酿制着水乡特有的传统佳酿,第二届湖北省荆州花鼓戏艺术节经过紧张的酝酿,即将在这座人文荟萃的小城隆重举行。

花鼓戏是潜江人的情结。当地流行这样一句俗话:“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消吃得药。”作为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花鼓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早已深入潜江人的心田。根植潜江土壤的古老戏剧,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2500年前,楚灵王筑章华台雄峙诸侯列国,细腰馆娃,楚歌曰艳,驰骋春秋霸主风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从《诗经》里流传出来的汉广恋曲,从原野上产生的悠扬田歌,汇流成花鼓戏婉转咿呀的汤汤源头。如今,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的潜江,又为这片浸润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土壤,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即将盛大举行的第二届湖北省荆州花鼓戏艺术节,将吸纳7个县市九大院团的14个剧目到潜江同台献艺展演,汇成一部艺术节的宏大交响。

这里是曹禺大师的故里,这里是正在崛起的戏剧之都。潜江,正在大手笔抒写一部戏剧的传奇。

小城潜江,

正在成为享誉世界的戏剧之都

潜江城北马昌湖畔的万氏家族,书香文脉绵延几百年,成就了戏剧大师曹禺。上世纪80年代,曹禺先生的一封《我是潜江人》的家书,唤醒了沉睡中的潜江人。古老的小城感受到大师的温情与戏剧的力量,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开始重新给自己的今天和未来定位。

承接这片戏剧的光芒,潜江可以做一篇怎样的文章?潜江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做好曹禺与戏剧情结的大文章,力求打造戏剧之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的,曹禺文化品牌就是潜江重塑自我的精神力量,就是潜江奋起腾飞的翅膀。潜江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打好曹禺文化这张牌。这些年来,潜江市努力在创文化品牌、建文化名市上做文章,大力度、大手笔、大投入,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了曹禺戏楼、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和曹禺祖居、上海世博会湖北馆复建馆、曹禺中学、曹禺陵园、曹禺大剧院等一批有影响的公益文化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文化服务功能,绘就了一道亮丽的城市文化风景线。

动静相倚,才有源头活水。立足曹禺文化,潜江市还大力举办节会和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两届全国“曹禺杯”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承办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19届、20届、21届曹禺剧本奖评奖颁奖,还举行了一系列戏剧文化活动,如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全国中青年编剧读书班、梅花奖演员读书班、梅花奖演员曹禺故里行、首届全国电影剧本培训班等全国性活动。与此同时,潜江还与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影协、中国视协、北京人艺、上海戏剧学院等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深层次交流与合作。此外,潜江与德国海登海姆市结成友好城市,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与英国利兹大学结成友好大学,彼此开展友好访问和演出。人杰地灵的潜江还借势打造曹禺研究会这一学术平台,多次举办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的学者汇聚潜江,共同研究和传播曹禺文化,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近年来,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颁奖基地、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创作基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创作基地4块金字招牌先后落户潜江,大大提升了潜江戏剧之都的知名度与文化向心力。

品牌文化活动催生的是瑰丽的梦想和期待。如今,潜江正以蓬勃的激情致力于打造戏剧之都,开始向更高远的目标冲刺。

湖北花鼓,

在江汉沃土艳丽绽放的非遗之花

“春风杨柳条条线,雨洒桃花朵朵鲜……”这带着浓郁地方气息的声腔,以戏剧的形式还原了水乡的柔情,岁岁年年,抚慰着水乡人民质朴的心灵。

湖北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土生土长的戏剧剧种,流行于仙桃、天门、潜江一带,也叫“天沔花鼓戏”。她是在楚地盛行的诗、歌、舞以及劳动号子的激荡与滋养之中,逐渐孕育成江汉平原人民重要精神依托的“花鼓子”地方戏曲艺术。闹年的花鼓、采莲船、碟子曲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花鼓戏的源头。这一田野草台戏曲剧种,到清末民初逐渐形成了四大主腔,到20世纪50年代趋于定型、成熟,剧目多达200余个。

潜江花鼓剧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剧团逐渐发展壮大。1993年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潜江花鼓剧团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戏院。2006年,由潜江市群艺馆申报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12年,湖北省实验花鼓戏院再次更名为“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几十年来,“艺研院”共有30余台(次)和80余人(次)分获国家、省、市级艺术奖励。《原野情仇》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生命童话》获中国文华优秀剧目奖;《情缘》获楚天文华大奖;《五女拜寿》获省地方艺术节演出金奖。花鼓戏传统经典剧目《秦香莲》被文化部和财政部遴选为国家非遗保护资助项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分别摘取第14届、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8届中国文华表演奖。

花鼓戏这朵植根于江汉平原泥土的艺术花朵,带着水乡人的灵气与柔情,带着古老戏曲艺术的芳香,已经融入了潜江人民的血脉。

秋色浓郁的11月,潜江曹禺戏楼,一群热情似火的年轻人正在排练一出全新改编的传统剧目《焚香记》。我们欣慰地看到,江汉平原上的这朵艺术之花,正在潜江年青一代人的传承表演中,开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戏剧传承,

活态演绎的乡土文化在振兴中发展

这是一片被戏曲滋养的土地。在潜江,除了曾四获文化部等表彰奖励的省级花鼓戏艺术研究院这一专业院团,在田间地头还活跃着许多民营花鼓戏班。哪个地方要是搭台唱戏,开心的人们奔走相告,四乡八邻的乡亲们都会像过节赶集一样,聚拢到一起“看花鼓子”。这样的情景年年都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热闹上演。

今年9月1日,潜江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潜江第二实验小学举行,1000余名师生现场与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互动,并观看了剧院编排的花鼓剧目。据了解,潜江市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已成常态,市二实小与本市花鼓院团已“结缘”10余年。让地方戏曲进校园开展普及教育,早已明确写进市教育、文化部门的联合备忘录。

10月27日下午,第二届“戏迷潜江”业余声腔大赛在曹禺戏楼正式开赛。此次活动吸引了潜江和全国各地的戏迷们前来报名。一位来自广州的选手在现场感慨地说:“在广州十多年,每每听到花鼓戏都会热泪盈眶,因为那是来自家乡的声音。”

这是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潜江传承的场景。潜江人一向把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视为自身的根与脉,他们热衷于对本土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加以有效的传承保护。潜江虽小,在非遗领域却已拥有4项“国保”、13项“省保”、92项“市保”。其中,“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双双进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两戏”的成功申报,极大地彰显了潜江本土戏曲资源优势,为潜江市戏剧文化事业的远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戏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潜江市做好戏剧传承的重要举措。2006年,潜江市花鼓剧院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了花鼓戏大专班,定向培养的20余名花鼓戏专业演员全部毕业分配上岗。新鲜血液的输入为市花鼓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十年过去了,这批青年演员在院领导和老戏骨们的培养扶持下,已经成长为文艺演出骨干。由他们主演的一批精品剧目多次在省内外演出中夺得大奖。《情缘》《五女拜寿》《秦香莲》等优秀花鼓剧目在全省展演、央视展播;《生命童话》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及4个单项大奖。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活动也花开潜江大地,构成活态传承的风景。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并形成特色系列。除了举办大型节会,还广泛开展“天天跳、周周唱、月月演”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潜江大舞台”“舞动潜江”“唱响潜江”“戏迷潜江”“农民文化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每年送文艺到基层演出150场(其中花鼓戏100场,皮影戏30场,广场演出20场)以上。各区镇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在当地有影响的大中型文化活动不少于4次,开展培训、展览、演出等文艺活动不少于12次。曹禺戏楼、潜江剧院、城乡文体广场,成为广大市民看戏听戏、文化休闲的理想场所。

在湖北省开展地方戏曲振兴的大气候下,潜江市新近又出台了《振兴花鼓戏(2016—2020)计划》,其中明确写道:“推动潜江成为江汉平原及全省花鼓戏新剧目创作排演基地、中青年花鼓戏人才培训基地、花鼓戏艺术走进群众走进校园实践基地、花鼓戏艺术研究传承和交流基地;继续对外挖掘引进特殊艺术人才,尤其是编、导、音、舞、美等稀缺岗位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花鼓戏剧种强大的人才队伍;推进花鼓戏群众组织的发展,不定期组织‘戏迷潜江’花鼓戏迷电视大奖赛,将花鼓戏迷、业余社团组织网络化、活动经常化;创作、整理、改编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积极参加省级(或以上)的艺术调演比赛,力争上央视播出;组织专业教师和花鼓戏艺术专家编写花鼓戏乡土教材,供潜江市各大中小学学生的选修课程和素质提高课程之用;积极扶持民办花鼓剧团,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引导其以接地气的演出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服务。”

打造中国戏剧之都,这就是文化潜江的“中国梦”。凭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潜江人演绎着不一样的风景。靠着这种对优秀地方文化的尊重、敬畏与执着精神,潜江人信心十足地朝着戏剧之都的梦想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