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戏剧学校喜迎六十华诞

江苏省戏剧学校喜迎六十华诞

江苏戏校创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较早的戏剧院校之一,1959年升格为大专性质的江苏戏曲学院,后贯彻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复改为中专性质的江苏省戏剧学校。1969年12月,学校与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和美术系合并为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1971年,学校重新与南京艺术学院合并。1977年10月,恢复江苏省戏剧学校建制,除京剧、昆剧、锡剧、扬剧、编导、舞美、话剧、越剧等专业外,逐步增设艺术教育、艺术设计、影视表演、音乐表演、群众文化艺术等专业。2003年11月,原江苏省文化学校与原江苏省戏剧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江苏省戏剧学校。 60年间,从江苏省戏剧学校走出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家:王馥荔、艾金梅、李亦洁、李雪梅、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林继凡、柯军、孔爱萍、李鸿良、倪同芳、周东亮、林芳兵、徐秀芳、马昌钰、陶泽如、林达信、张九妹、侯勇、管惟俊、邓建栋、海清……

在这些灿若星辰的知名校友中,先后有数十位荣获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华表奖、金狮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等国家级奖项,其中获梅花奖14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6人。江苏省戏剧学校为国家特别是江苏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1994年6月,作家汪曾祺来到江苏省戏剧学校,为学校题字“小荷才露尖尖角,待看繁花满绿洲”。

传承艺术是一种使命

2006年,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进京演出引起轰动,以李香君扮演者单雯为代表的一批平均年龄18岁的青年演员崭露头角。

2009年,香港、澳门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香港回归12周年和澳门回归10周年系列活动,首场演出便是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献演的京剧专场,小演员们的表演深受港澳市民的喜爱和欢迎。这30名小演员中,有23名来自江苏省戏剧学校2006级京剧班,这个班也被称为“江苏小京班”——2006年,在戏曲发展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为了选拔条件较为优异的艺术人才,江苏省戏剧学校面向全国招收了40名京剧表演专业学生,免收全部学费。这份胆略来自学校对于戏曲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江苏省戏剧学校一直以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培养优秀戏曲人才为己任,在“江苏小京班”成功办学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独特的戏曲人才传承模式:在筹备阶段,学校即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为总责任人的项目组,确定学校、专业科及班级三级管理的责任人,明确管理职责。其二,采取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办法,一方面选用校内优秀教师组成基本队伍,一方面聘请江苏省内甚至全国知名演员或教师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开放、动态又相对固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因材施教。这一切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锡剧团、丹阳市丹剧团、海门山歌剧团、泰州市淮剧团、常州锡剧团、常熟锡剧团等江苏省内知名院团闻名而来,纷纷要求合作办学,培养戏曲人才,“小昆班”“小锡班”“丹剧班”“山歌班”“泰淮班”“常锡班”等陆续孕育而生。

勇于承担,甘于奉献,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一直在江苏省戏剧学校这块土壤中散发着青春与活力。

在舞台历练中成长

2016年8月1日,第四届“荷花少年”全国舞蹈展演活动在北京舞蹈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全国65家中专艺术院校和普通中学的77个作品在北京舞蹈学院剧场一一亮相。经过4天4场的激烈角逐,江苏省戏剧学校原创剧目《传习》获专业组“荷花少年”称号, 江苏省戏剧学校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这是江苏省戏剧学校 “围绕舞台培养人才”艺术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又一次成功。

舞台即课堂。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构建“课堂教学-艺术实践-舞台展示”的教学模式。在舞台实践中练,通过艺术实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灵感,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艺术人才。

内容即剧目。强技能,重实践,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根据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根据文化产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

舞台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开展各类艺术节、专业技能比赛、社会服务等形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在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戏曲“小梅花”大赛、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等专业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项,在江苏省内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得100多个奖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类艺术专业和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247人次。学校原创剧目舞蹈《桃花扇随想》《摇到外婆桥》《传习》等更是在全国舞蹈大赛、“荷花少年”全国舞蹈展演、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体验教育是一种收获

艺术是纯粹的,艺术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不只是艺术形式的传递,更是艺术精神的传承。学校引入体验式德育模式,开展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三大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参与互动,感受分享,去领悟“知行并重、德艺双馨”的育人理念。

主题教育,体验责任与义务。学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组织开展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及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围绕安全教育主题,组织“119”消防演练;围绕法制教育主题,举行各类法制宣讲;围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举行“中华传统文化之传统礼仪”剧目表演比赛等活动。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更为师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分享成长的舞台。

社团活动,体验快乐与自信。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学校的宣传阵地也在不断扩建,最具活力的当属学生社团。学校先后成立了“戏言”文学社、“戏言”剧社、摄影社团、街舞社团、动漫社团、足球社等14个学生社团。“戏言”文学社2014年12月获“第二届南京市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称号,2016年11月,又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

社会实践,体验友爱与互助。学校团委秉承以“专业服务社会”的理念,建立、发展学生志愿者团体。目前学校青年志愿者共405人,每年志愿者们以班级为单位,走进社区、公园、养老院,开展多次敬老助残、爱心捐献、环保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公众形象,发挥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深度融合中前行

江苏省戏剧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校团合作”“演学结合”“服务社会”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之路。

校团合作。学校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学校先后与江苏省京剧院、江苏省话剧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锡剧团、江苏省扬剧团、南京市京剧团、丹阳市丹剧团、海门市山歌剧团、江阴市锡剧团、泰州市淮剧团等院团合作办学。校团(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实现了与用人单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演学结合。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6个,同时建有校内学生创业和艺术创造实践基地,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师生参加江苏省委、省政府“三下乡”慰问演出,“春雨工程”江苏省文化志愿者赴藏演出,赴英国伦敦参加“感知江苏”文化周文艺演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江苏周文艺展演等活动。

服务社会。教育就是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国家服务,为艺术的明天服务。从上世纪70年代起,学校就经常组织高年级学生送戏到工矿、部队和农村,赢得广泛的社会好评。

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学校分别接待了来自日本、土耳其、澳大利亚、朝鲜、芬兰、加拿大、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友好人士来校交流访问。特别是日本爱知国际文化交流财团连续来校访问20余次。2010年起,“国际爵士音乐节”连续多年在学校举办专场演出,荷兰G.B.青年舞蹈剧团来校教学交流,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一行来校观看演出,国家汉办中泰汉文化学习训练营师生一行55人来校参观交流,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校内外大量的艺术实践和交流活动,很好地锻炼、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也为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管理是一种理念

《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够积极进取,不断发展,必有其道,道之缘和,和则有法。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学校承担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文化艺术类项目组的任务顺利通过验收。在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项目中,学校主持完成了音乐表演专业项目,并由教育部正式颁布。

素养是学生的未来。学校坚持“知行并重、德艺双馨”育人理念,营造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被评为南京市“民主法治单位”、首批省级机关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团委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称号,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被评为省市“三创”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和谐是发展的前提。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将自己看作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在校党委的带领下,上下一心积极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1985年,学校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10所重点艺术学校之一;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以来,连续三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连续三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回眸历史,江苏省戏剧学校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而生,乘改革开放的浩荡长风而兴。60年历经坎坷秉持传统,60年笃志办学不负桑梓,每一个足迹都是江苏戏校人践行社会责任的庄严记录。

六十载桃李芬芳,一甲子再创辉煌。在新的发展时期,江苏省戏剧学校全面实施“128”发展战略,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综合竞争力,服务江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创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艺术职业院校,谱写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