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旋律讲述中国故事 以千年韶乐传颂中华文明

用音乐旋律讲述中国故事 以千年韶乐传颂中华文明

12月2日晚,灯光璀璨的广州大剧院座无虚席。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韶关市委、韶关市人民政府、中央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带领主创人员,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在这里举行世界首演。

音乐厅观众席一侧的灯光渐暗,舞台上,指挥家林大叶挥动起手中的指挥棒,我国文明肇始时代传说中有名的贤德之君—舜的故事在悠远的旋律中展开。“环水青山巍巍高,逐月星辰熠熠明;慎终追远民德厚,视死如生亡如存。”星·声合唱团与张立萍、杨光、王传越、刘嵩虎4位歌唱家充满深情的吟唱,将现场观众带入悠久的韶乐文化中。

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

五千年前的韶乐到底讲了些什么?现已无法深究,这就成为作词的一大难题。为了让《新韶九章》能与千年前的韶乐做到神韵传承,创作团队集体攻关,最终从《周礼》记载的“《大韶》舜乐也,言其德能绍尧之道也”一句中找到破题依据,并通过韶乐历代流布考察,制定出“以乐载道,德音和鸣,返本开新”十二字创作方针。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新韶九章》虽然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虞舜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创作团队希望它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它所彰显的明德精神,更是符合人类最普遍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理想。”叶小纲表示,《新韶九章》之所以不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是用世界通用的交响音乐演绎,就是为了让作品能在世界发出中华德音,传递中华精神、中华价值与中华信念。

韶乐,又称“舜乐”,是中国古代“六乐”之首,也是历史上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其乐尽善尽美,思想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体现了“中华道德始祖”虞舜的德行圣迹,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普遍的道德理想追求,是儒家所尊崇的思想道德典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曾留下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观《韶》,叹其盛德观止(《左传》);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史记》)的趣闻佳话。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随着朝代更迭,《韶》乐曾先后易名为《大韶》(秦)、《文始》(汉)、《大观》(南朝)、《中和韶乐》(清),其乐制乐用也有代际之差,但思想根本却犹若磐石未曾有变,《韶》乐始终散发着温暖的道德光辉,照耀着华夏民族不断前行。

《新韶九章》共有9个乐章,用双起承转合的结构,宏大的乐队编制,盛大跌宕的交响,大型组曲的形式展现了上古贤帝虞舜继承尧帝明德,“齐家”“治国”,开太平盛世的一世丰功,歌颂了舜帝的无量功德,高扬起中华民族道德人文的火炬,用坚定的“中国声音”“中国价值”作出庄严的新时代宣称。

根植上古 开枝当下

中华民族无论是“德感文化”还是“乐感文化”,都是因为华夏民族自上古始祖的道德垂范以及宗周、儒家对礼乐道德文化的大力弘扬,包括今天的以德治国,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就了中华礼仪之邦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观、美善合一的文化观、和谐万邦的国际观,成就了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以及和善民族的文化本色。

《新韶九章》可以用3个关键词来表述。那就是“新时代的韶乐”“中华的韶乐”“世界的韶乐”。

新时代的韶乐。它既不是先秦的祭祀之乐,也不是宫廷的宗庙之乐,而是文化根植于上古,开枝散叶于当下,具有新时代人文特质的韶乐。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承担着为民族“培根铸魂”的文化使命担当。新时代中华文化复兴的路上,坚定文化自信,守正明德、传承创新、描绘时代民族精神图谱是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与归旨。

中华的韶乐。《新韶九章》虽然是广东韶关市委出品,但它又不仅仅属于韶关市,也不仅仅属于广东省,而是为天下立心、为民族培根,体现的是华夏子孙对共同的道德文化始祖虞舜的敬意崇仰、殷殷礼赞,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根本的道德文化图谱、文化理想与文化追求。

世界的韶乐。《新韶九章》虽然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虞舜的道德文化,但它所彰显的明德精神,符合人类最普遍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理想,它是人类最纯粹、最高尚的道德文化的表征,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中国贡献,理应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守望的人类精神家园。

擦亮“善美韶关”品牌

韶关作为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其命名就直接来自韶乐。相传舜帝南巡,登上韶关境内的韶石山奏“韶乐”。至今在韶关仁化一带仍留有韶石山、闻韶镇、韶音亭等有关“韶”的地名和历史遗迹,“韶乐”已因此成为韶关一个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韶关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后,“韶”名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韶关市一直致力于传承弘扬“韶文化”、擦亮“韶乐”品牌,系统梳理了《韶乐研究》等一批“韶文化”资料和成果,为韶乐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弘扬韶乐文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叶小纲领衔创作了这部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叶小纲祖籍韶关南雄,作为珠玑巷叶氏后裔,他与韶关和韶乐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长期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用音乐语汇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创作的一系列音乐精品力作如《锦绣天府》《峨眉》《敦煌》《鲁迅》等,无不打上深刻的中国文化烙印,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元素。“韶乐”是他一直思索的创作主题,正是基于这一深厚渊源,一年多来,叶小纲带领创作团队多次深入韶关进行采风,经过周密策划和精心创作,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新韶九章》终于问世并世界首演。

韶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广府人”的祖居地,拥有禅宗祖庭南华寺、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广东生态屏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过山瑶之乡、汉唐古驿道等大量自然和历史遗迹,以及北伐战争、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等一大批红色遗址。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旖旎灵秀的自然风光,孕育了韶乐,也赋予了韶关“善”与“美”的文化特质。

致敬中华文化瑰宝

《新韶九章》并非对韶乐的复原,而是综合运用韶乐元素和现代音乐语汇,对韶乐文化的一次艺术阐释和精神弘扬。作品不仅是对韶乐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致敬,更是当代文艺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无论是古老的韶乐,还是崭新的《新韶九章》,都闪耀着人文智慧的光芒,传递着善美高尚的价值理念。韶乐所蕴含的“尽善尽美”的精神内核,是韶关这座城市的血脉之魂。

出于历史责任、文化使命、文化担当和文化追求,《新韶九章》创作团队愿意承担压力、风险,迎接挑战。在艺术创作上,集合老中青三代中国最具创作力和音乐创作才华的作曲家,采用三大艺术策略进行探索创作:诚心正意、诗乐相和、和而不同。

诚信正意。基于细致的学术考据来把握虞舜道德文化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创作团队先后到儒家孔子故里、舜帝南巡之地多次进行文化考察、问学采风,满怀崇敬之情、敬畏之心,努力将虞舜的道德文化化为自身的文化理解、文化素养、文化体认与文化心态,从而竭尽全力创作出诚心正意之作。

诗乐相和。中国古代典籍《尚书·舜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可见这部尽善尽美的韶乐达到这种臻于化境的艺术与文化效果,离不开两种艺术形式就是诗和乐。孔子说,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新韶九章》的创作强调诗乐相和,其中将近一半的乐章都是采取这种艺术形式,其中包括《舜颂》《皇英》(丁旭东作词)以及《南风》《卿云》(先秦古歌谣传词),期望观众能够通过诗词来了解虞舜的德功圣迹,通过音乐来体味到虞舜的圣人境界和明德情怀。

和而不同。虞舜明德体现为五大德目,其最核心的德目是“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方面内容,这六方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公民道德应当继承发扬的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其中“尚和合”“求大同”就占有其中两个方面。而“和”正是虞舜明德文化的核心体现,“和”文化非常丰富,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和平和睦的人生观、和谐自然的发展观、美善合一的文化观、和实生物的哲学观。

推动韶文化传承弘扬

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自古相传“虞舜帝南巡奏韶乐”至韶州,故隋唐以前韶石山就成为风景名山。古代韶州因地理位置显赫,自古有南粤门户、广东北大门之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汇聚,古代韶州早已是人杰地灵的岭南名州。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主要文化类型,是岭南文化在广东粤北韶关地区的标志性文化。以“韶石”为代表的丹霞红岩自然美和以善美和合为核心精神的韶乐人文美,在韶关地区被有机地结合。韶乐、韶石、韶州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标识。“韶文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源多元而丰富,文化形态多样而异彩缤纷,千年的积淀与传承,以“至善、唯美”为精神内核的韶文化,深刻影响着2000年来韶关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是中华大家庭中至为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又符合世界先进文化潮流的优秀文艺作品是人民的期待、时代的呼唤。1939年,中国前辈作曲家江文曾完成多乐章交响乐《孔庙大晟乐章》,时隔80年,中华儿女再次集聚推出《新韶九章》。我们有理由坚信:通过不懈努力,通过蕴含中华民族最深沉道德理想追求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韶九章》的巡演和传播,古老的韶文化定将进一步传承、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