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千秋功业,丰碑永铸。

6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毛岸英、黄继光、邱少云等大批英勇的中华儿女把鲜血洒在抗美援朝的烽烟战场上。

60多年后,人们依然在怀念这段历史、依然在歌颂那最可爱的人。在冬日的寒风中,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的参观者仍络绎不绝。

走进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有一位9旬老人,他在抗美援朝的3年里,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中立了一等功,并且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这位老人名叫孙景坤,战后回到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他将昨日的辉煌尘封在记忆中,默默无闻地做了一辈子农民。今年5月,摄影家刘海东找到了他,为他拍了一张胸前戴满军功章的照片。这张照片现在被悬挂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内,和其他80余位生活在丹东的志愿军老战士的照片一起,入选“聚焦身边最可爱的人”摄影展。馆长马骥告诉记者,举办摄影展就是为了向保家卫国的英雄前辈致敬、向那段激情岁月致敬。

2008年,抗美援朝纪念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同年,成为第一批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机构。面对接踵而至的观众,马骥要求全体馆员充分认识到免费开放的意义,并提高服务水平。“免费开放后我们最大的变化在于展览和经营管理更注重公众需求,建立和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实践证明,面向全社会开展的摄影展、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广受好评,大家在亲身参与中自然而然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马骥说。

今年是讲解员冷晓媛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工作的第6年,她告诉记者,每天为观众讲解革命岁月的故事时,自己感到非常充实和快乐。抗美援朝纪念馆对讲解员实行评星定级制度,一年1000分的分数标准不断促使着大家比、学、赶、帮、超。“这么多年来,讲解词早已烂熟于心,但每天早晨我还是要坚持练声、试讲半个多小时。在这里工作很满足,能让观众和我一起感受英雄的光辉,觉得格外有干劲儿。”她说。

在纪念馆里,记者遇到了19岁的驻丹东某部新兵班战士小朱和他的班长小田。小朱在前几日的紧急训练中伤了脚,趁着今天班长带他到市里的医院包扎换药,主动请求来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拄着拐杖的小朱在每一个展厅认真观看,他说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精神让人振奋和感动,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和平年代的一名新入伍士兵,他一定会用实际行动传承革命传统。出租车司机程大伟这天送几位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自己也跟了进来。“我是土生土长的丹东人,从上小学几乎每年都来馆里参观。今天拉客人到这,忍不住还是想进来瞧瞧。我们丹东是英雄的城市,抗美援朝纪念馆是英雄精神的永久驻地。”程大伟说。

据统计,2012年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人数达115.8万人次,2013年至今的统计数据已突破120万人次。“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单位。一连串的荣誉称号既是我们工作的压力,也是前进的动力。我们会继续践行保护文物资源、传承历史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促进文化建设的办馆宗旨,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公共文化引领作用。”马骥说。

此外,马骥还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支持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发展。“博物馆是公共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应更好地加入到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去。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免费开放后博物馆正常运行的资金保障制度,使抗美援朝纪念馆始终能以岗位服务、功能服务和延伸服务的最佳状态面向社会。”他如是说。记者 李珊珊 驻辽宁记者 袁 艳